天天看點

撤編的四野43軍、47軍,如能仿效54軍先例,合為一個軍,堪稱王牌

四野王牌部隊有很多,如38軍、39軍、40軍都是其中的佼佼者,43軍也是四野響當當的主力。為何這麼說呢?僅舉一例,“萬歲軍”軍長梁興初從北韓回國後職務發生了變化,去了哪兒?就是轉任43軍軍長。

在梁興初之前擔任43軍軍長的就是固守塔山的東野四縱(41軍)司令員吳克華,接替梁興初的是在北韓打出了威風的42軍軍長吳瑞林,38軍、41軍、42軍的軍長“升官”都升到了43軍,可見43軍軍長一職的含金量,也從側面印證了43軍在軍中的地位。

但筆者有一段時間頗為想不通,像43軍這樣的主力雄獅,在多次裁軍中卻令人遺憾的都沒有留下,127師和128師也天各一方,連軍警種都不一樣了。

撤編的四野43軍、47軍,如能仿效54軍先例,合為一個軍,堪稱王牌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麾下的兩大主力16師、17師改稱127師、128師。

43軍和38軍、39軍、40軍、41軍一樣,是東野最早組建的五個縱隊之一,有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底子,是“朱毛紅軍”的重要傳人,僅這一點地位上就比其他兄弟部隊“高出一頭”。六縱首任司令員是115師代師長陳光,43軍首任軍長為“六星上将”洪學智。

四野的七個頭等主力師,43軍獨占其二(127師、128師),隻有東野老大哥38軍(112師、113師)可以匹敵,另外三個被39軍(116師)、40軍(118師)、41軍(121師)瓜分。

127師(東野16師)根正苗紅,堪稱人民解放軍的“貴族”,其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伐戰争時的葉挺獨立團。後來經過多次整編,番号相繼為紅2師紅4團、八路軍685團、教導第1旅、新四軍第3師第7旅,幾十年如一日都是我軍的絕對主力和功勳王牌,強渡烏江、飛奪泸定橋、攻克天險臘子口,都是他們打出來的;八路軍出征抗戰最先打頭陣,皖南事變後南下支援新四軍,也都是這支部隊,真不愧是全軍開路先鋒,至今仍被稱之為“鐵軍”。

撤編的四野43軍、47軍,如能仿效54軍先例,合為一個軍,堪稱王牌

128師(東野17師)曆史可追溯到八路軍山東軍區7師。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冀熱遼軍區的曾克林率部第一個突破山海關抵達東北,成為“闖關第一軍”;但最早與國民黨軍交戰,保衛山海關的就是這個山東7師,他們也被稱為“守關第一軍”。

山東7師闖關東後番号改為20旅,1946年10月改稱17師。他們利用部隊裡有衆多煤礦勞工的獨特優勢,将爆破戰法發揚到極緻,獨創了“四組一隊”、一個營包打一條街等戰術原則。17師的戰績無需多說,東野每次大戰的開戰指令上每每列有“17師為預備隊”的一筆交代,軍内也流傳着在攻打四平、錦州、天津時,“林總三調17師”的傳奇故事,東野不管去哪兒攻城掠地,都要帶着17師這隻“攻堅老虎”。

四野機關對128師的評價是:“為東北各野戰部隊中攻堅力最頑強之部隊,為頭等主力師。”

43軍的另一個師129師,此前稱之為21旅、熱河縱隊第1旅,其前身是山東渤海軍區的3個團,由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劉其人率隊進軍東北,與128師同樣出自山東渤海軍區。

撤編的四野43軍、47軍,如能仿效54軍先例,合為一個軍,堪稱王牌

43軍不但全程參加了東北解放戰争,大軍進關後又參加天津市區攻堅作戰,後來又擔綱先遣兵團南下進軍,長驅千裡,猛追猛打,解放鄂南和贛北廣大地區,随即兵鋒橫掃兩廣,解放羊城。最後跨越勝利瓊州海峽,湧現出了“渡海先鋒營”等英雄部隊,為解放海南島立下大功,是真正的從白山黑水打到了天涯海角。

為了保衛本土,43軍全程缺席了抗美援朝戰争,這對43軍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重大遺憾。

1961年,43軍的番号第一次被撤銷。有一種說法是,撤銷43軍的原因是當時的負責軍委日常工作的四野原首長希望将127師、128師直接作為全軍戰略預備隊使用,是以才撤銷了43軍建制。

但僅僅7年後,43軍就再次重建。可43軍番号雖然是老的,人員組成卻是全新的,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這已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43軍軍史的完整性,好在127師、128師都回家歸建。

撤編的四野43軍、47軍,如能仿效54軍先例,合為一個軍,堪稱王牌

打完對越自衛反擊戰後,43軍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但在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中,43軍相比同在河南的20軍、54軍,軍部最新,于是在這場博弈中再次不幸出局,43軍番号從此撤銷消失,兩大主力之一的127師去了54集團軍,128師則直接換裝成了武警。

2017年的新一輪軍改後,127師縮編為127旅,轉隸82集團軍;武警128師則成了機動八支隊。

這樣拆散重組,對于這樣一支大名鼎鼎的功勳部隊來說,我是頗為感到遺憾的,不僅僅是因為43軍被撤銷番号,也是因為兩個頭等主力師跟“祖上沒有什麼淵源”的部隊重新捏合到一起,連“娘家”都換了。

43軍被撤編,是諸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作者想說的是,其實可以有一種更好的方式讓43軍得到傳承。

四野43軍後代

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出征北韓前,同樣來自四野的44軍、45軍整編為一個軍,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新的部隊各取兩軍番号的尾數,命名為54軍,這樣既傳承了兩支部隊的傳統、血脈,也最大程度保持了主力部隊的完整性。

43軍是不是也可以按照這個思路,與淵源較近的兄弟部隊共同組成一個新部隊呢?

當年43軍未撤編之前,駐防在河南洛陽附近,在它西面近旁的就是駐紮在陝西、同樣出自四野的47軍,前身是東野十縱。這個47軍也就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李延年、抗美援朝羅盛教烈士所在的部隊。

47軍屬于“軍中新貴”,組建雖晚但後發制人,征戰黑土地,堅守黑山、大虎山,阻擊廖耀湘兵團;在抗美援朝中兩戰臨津江,大戰美軍騎1師,在戰場上交出了漂亮的考卷。

回國後,47軍駐地經過幾次調整,後來進駐陝西,直至在新一輪軍改中,47集團軍軍部被撤銷。

李延年時任志願軍第47軍140師418團3營7連指導員

我軍王牌部隊太多了,連43軍、47軍都被撤銷,令人感到可惜。但作者有時會想,如果仿效44軍、45軍合并為54軍的先例,把43軍、47軍這樣兩支源出四野的部隊合并成一個部隊,番号各取兩軍的尾數命名為73軍,或許我軍又能誕生一支傳承了紅色基因、緻勝基因的“常勝軍”!

這樣的一支新部隊,可以說是又老又新,麾下的部隊有同樣的戰鬥經曆、組建經曆,從戰史的關聯性、部隊的融合性上來說,都不失為一種可行性選擇。

這樣的一支73軍如果能夠組建,無論在哪個軍區,都将是無敵的存在。

撤編的四野43軍、47軍,如能仿效54軍先例,合為一個軍,堪稱王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