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1972年4月,山東臨沂,當地的衛生局因辦公需要,準備在銀雀山建一座辦公樓。就在勞工們剛動工不久,卻發現了大名鼎鼎的兵法聖物就在地基下的神秘古墓中,更解開了兵家曆史争論千年的一道謎題。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當時,勞工們其實才挖了兩米深左右,卻發現夯土層有點不尋常,似乎有人工夯實過的痕迹。再往下挖少許,竟然看到了古墓上的青磚。對于銀雀山的勞工們來說,這樣的青磚他們曾經聽其他工友說過,往往是存在古墓的特征。要說其他工友們為什麼能知道呢?

别看銀雀山雖然如今名氣一般,但卻曆史悠久,而且從1970年到1972年就先後挖出過好幾座古墓,而且大多是在工地裡挖出來的,勞工們自然也就見怪不怪了。很快,工地裡發現古墓的消息傳到了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一場意義深遠的發掘工作就此拉開序幕。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當時,考古隊抵達現場後發現這座古墓的表面确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看上去是個平常的古墓。進入墓内,發現裡面滿是淤泥,顯然這座墓已經被破壞得十分嚴重。隻不過,淤泥裡的竹片卻儲存得還可以,上面的字迹居然在清洗後依然清晰可見。

據考古隊的挖掘,這座看似平平無奇的古墓中居然先後出土了将近五千枚的竹簡。從古墓的形制和竹簡上的文字來看,專家們推測古墓應該是在西漢初期。而這五千枚竹簡更是完美地将四部兵書呈現在人們面前,分别是《孫子兵法》、《孫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可以說每一部都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著作。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這座古墓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孫膑兵法》的出土更是一舉化解了争論千年之久的兵家之謎。那麼,謎題究竟在哪呢?

其實,别看如今的我們對孫膑“圍魏救趙”的故事耳熟能詳,然而曆史上對于孫武、孫膑究竟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曾經有過激烈讨論。

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出現了一個被後世稱為兵聖的著名軍事家,他和伍子胥的推薦下,以《孫子兵法》取信于吳王阖闾,并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國軍隊。無獨有偶,後來的兵家另一位大佬“孫膑”同樣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破魏軍,可謂青史留名。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然而,如此耳熟能詳的人物卻在曆史上争議不斷。比如如今傳世的《孫子兵法》共有13篇,但在《吳孫子》卻有82卷,而在《齊孫子》又為88卷。由于卷數之間的差别實在太大,以至于不少人認為傳世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版本)不過是後人托名的僞作,甚至還有人認為其實是曹操所作。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至于《孫膑兵法》的争議同樣不小,有人認為《孫膑兵法》其實就是《孫子兵法》,隻不過鬼谷子當年機緣巧合得到《孫子兵法》後傳授給了孫膑。事實上,這種觀點到了近代都依然不少支援者,比如著名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先生就認為《孫子兵法》很有可能是僞作,并認為孫武、孫膑可能其實是同一個人。

幸好,這座古墓出土的文物給了這場争議一個完美答案,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就如上文所言,古墓裡的《孫子兵法》就有如今傳世的13篇版本《孫子兵法》,又有獨立成冊的《孫膑兵法》。盡管後者不如前者儲存如此完好,但依然有足足六千多字。考古隊邀請文獻學、漢語言領域的專家一起研究後,卻發現二者在行文思路和表達技巧上有着明顯的差別,不大可能是同一個作者所撰寫。換言之,孫武、孫膑确實是兩個人。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更幸運的是,盡管那時候經費緊張,但高層依然批下了經費,讓考古專家們對這些本在淤泥裡的竹簡進行整理和修繕,最終絕大多數竹簡都被儲存了下來。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不知道墓主人的身份,不過能收藏如此多的兵法,想來應該曾經馳騁沙場過吧。

1972年,山東臨沂發現寒酸古墓,結果裡面埋着争論千年的兵家謎底

這批竹簡也因為其獨特的曆史文化意義,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了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來源:酒熟梅子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