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第二天,東北野戰軍總部釋出了部隊休整指令,規定從5日起開始休整。部隊上下為勝利而歡欣鼓舞,人人臉上挂滿笑容,祝捷會、戰術評論會、英模功臣會、戰鬥總結會開得熱火朝天。

就在東野開始休整第二天——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了。夾在東北和華中之間的華北傅作義軍已成驚弓之鳥。
東北全軍覆沒,蔣介石痛苦不堪,眼看淮海戰場兇多吉少,華北戰場危機重重,如坐針氈,憂心如焚。他急召傅作義到南京商量對策。
傅作義一下飛機,蔣介石竟然破例派出了兒子蔣經國和國防部長何應欽到機場迎接。
次日,蔣介石邀傅作義到官邸商談。
為應付淮海戰役,加強長江防線,蔣介石提出放棄平津,委任傅作義為“東南軍政長官”,要傅率部南撤。不料,傅作義則對蔣介石并吞、排斥異己的慣伎深懷戒心,不願南撤,準備在平津危急時率部西撤歸綏。
可是,他此時若斷然拒絕南撤,難免有被蔣介石扣留的危險,于是擺出一副主戰的姿态,對蔣介石說:
“總統委以重任,作義實感惶恐。不過,事關戰局,我的一點見解,也不敢隐瞞。在我看來,固守平津才是萬全之策,退據江南為偏安,非萬不得已,不能将華北部隊南撤。若是平津一失,東北共軍長驅直下,徐蚌方面就将有共軍3個野戰軍了。”
蔣介石一聽,心一沉:“是啊!東北共軍已達百萬之衆,加之華北聶榮臻部,這個壓力,要哪一個單獨承受不易咧!”
傅作義說:“我估計東北共軍最少需要休整3個月才能入關,平津方面大的戰事則在明年開春之後。這期間,我可以再擴充20萬至50萬部隊,可以加強津塘60公裡弧形陣地,完善北平碉堡群系統。對付共軍雖不說多麼寬裕,也不至于讓總統過多憂慮。”
傅作義這麼一說,蔣介石立即對傅堅守平津、支撐華北“有底”了,表示贊賞,最後與傅作義一起确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于津塘,以利以後行動”的方針。
傅作義匆匆從南京回到北平後,卻完全按自己的用心調整兵力部署,将60萬軍隊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沿着長達500公裡的鐵路線擺了個一字長蛇陣,把他的嫡系部隊擺在北平以西,蔣系部隊擺在北平以東。一旦形勢不利,他的部隊可以向西,退縮回歸綏,蔣系的部隊向東,從塘沽上船逃竄。
然而,由于傅作義軍沒有南撤,蔣介石在淮海戰場大軍被圍,卻苦苦沒有救軍,最後50多萬人馬全部被殲。後來有人說:
“蔣介石真蠢,當時如果讓傅作義30萬大軍南下,至少不至于55萬人被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