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數字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始終有着崇高又神秘的地位,尤其是我們的古代先賢,将宇宙空間理論全部藏于數字之中,洞悉者便能超越生死與道共遊。雖然常人難以企及,但數字依舊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平凡地生活。其中就有一些讓人終生難忘的數字,我們随時都能聽到或看到,但始終朦朦胧胧不知其是以然,比如這句“三生萬物,七日複來”,乍聽之下神秘感撲面而來,玄之又玄讓人欲語還休。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三生萬物”應當是耳熟能詳,它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熟悉《道德經》的人必然知曉這是老子所闡述的宇宙及萬物的生成過程。既然描述的對象是宇宙,那這裡的一、二、三自然也就不能單一地了解成具體的數字與數量。老子窮極智慧将複雜的宇宙生産論用最簡單的數字來描述,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接觸“道”。在此基礎上再來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要簡單許多,《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一個較為通俗易懂的總結“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便對一、二、三都作了形象的比喻,陰陽為“二”,“陰陽合和”便是“三”。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作為萬經之祖的《易經》,對老子《道德經》的宇宙生成論必然有着深刻的影響。在《易經》中我們能夠找到如出一轍的描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相比之下,老子的描述顯得更加精煉,這無疑是對《易經》本體論思想的一次質的提煉。再回頭去看老子所說,便多少能夠體會到他所描述的乃“道”的演化步驟與層次,宇宙之初是太極是道,一與兩儀都象征第一次變化,二與四象則象征第二次變化,三和八卦是第三變化,随後“三生萬物”便是“八卦相蕩,萬物叢生”。是以這句話其實是在闡述道的第一次變化引起了二次變化,二次變化後産生了第三次變化,第三變化也就是我們所處的萬物繁衍輪回生息的階段。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相較于“三生萬物”而言,“七日複來”要複雜許多。這句話出自《易經》複卦卦辭“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為什麼是七日?在《彖傳》中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彖傳》中說“七日來複,天行也”。可見“七”在這裡關系到天地運作的規律,在先秦以前流行一種蓋天說,期間産生過一張古人關于太陽運作規律的示意圖——《七衡六間圖》,在這張圖裡古人便是用七個同心圓來表示太陽在不同季節的運作軌道。也就是說“七”的産生就與宇宙天文有關。在《易經》中有一句爻辭是說“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先後共六日,加上當日正好七日。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七日來複”于易經卦象的六根爻上也有展現,六根爻分别代表六個時位,是以又有“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的說法,這裡的六位時成說的就是将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分位六個階段,而“六龍”也就是六根爻,所強調的便是天道七日往複的規律,經過六個時位的變化後又重新從最下面的爻開始。孔穎達對此也有過非常清晰地解釋“天之陽氣滅絕後,不過七日陽氣複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七日陽氣複生”的說法是民間許多習俗的根源。

“三生萬物,七日複來”有啥說法?易經的天規,“做七”的起源

不難看出,後世宗教中許多與“七”相關的說法和民間許多與“七”相關的習俗,其根源都來自上古時候的天文智慧。早在先秦之前,魂魄的說法便盛行于民間,他們認為人的七魄是在出生後以每七天一魄的規律形成,七魄的形成需要四十九天。是以去世以後同樣是每七天散一魄,需要四十九天來“作七”。每七日一祭便是因為複卦中有“陽氣始剝盡,至來複時凡七日”的說法,每七日一招魂便是希望“一陽來複”,這個習俗稱之為“複禮”,其用意莫過于生人希望死者魂歸七竅,能夠再生,所展現的便是“盡愛之道”,至此以後意味着再無回天之力,随後入土為安,供奉牌位,四時祭奠以追念恩德繼往開來。可見民間的這些習俗追根溯源也與天道相關,并非無的放矢故弄玄虛。而古代與“七”相關天文地理智慧數不勝數,如七政是五星加上日月,七情是陰陽加無常,這些與“七”相關的說法基本都是從“七日來複”中衍生而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