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治日報刊文:“拍照搜題”類App也應有“青少年模式”

作者:上觀新聞

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對加強教育App管理推動與“雙減”政策銜接提出明确要求。對于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的作業App,暫時下線。整改到位并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稽核後,方可恢複備案;未通過稽核的,撤銷備案。

“拍照搜題”其本質是使用者拍照後,系統利用已有題庫給出答案。由于可以減輕工作量,提升教輔效率,“拍照搜題”類App近年來頗受一些老師和家長青睐,自然也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香饽饽。不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了“拍照搜題”類App,一些學生在做作業時往往懶得動腦筋,直接用手機搜出答案照搬照抄。這樣的後果很是糟糕,一方面會影響老師對教學效果的判斷,不利于教學相長;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懶于思考,思維變得鈍化。

今年以來,有關部門開始對“拍照搜題”類App全面叫停。7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雙減”意見,明确要求線上教育訓練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随後,四川等地市場監管部門釋出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廣告提示,要求不得制作、釋出此類教育訓練廣告。如今,教育部要求暫時下架“拍照搜題”類App,受到許多家長和教師的歡迎。

對于野蠻生長多年的“拍照搜題”類App來說,也是時候整頓規範了。當然,應該看到,“拍照搜題”類App本身并沒有原罪,關鍵在于如何去正确使用,揚長避短。在教育部的通知中,也沒有對其一棒打死,而是要求整改到位,經稽核後可恢複備案。接下來,如何整改就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在這一點上,“拍照搜題”類App不妨借鑒短視訊、遊戲平台的做法,在實行實名認證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出“青少年模式”,在時長、功能等方面對學生的使用行為進行規範。一方面,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進行分類,簡單的題目不顯示答案,複雜的題目則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給出思路讓學生自主解題,幫助學生養成自己動腦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使用者每天的使用時長、搜題數量予以限制,避免其形成惰性,過度依賴外界工具。廣大家長也要正确對待和使用“拍照搜題”類App,面對孩子求助時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思考,在冥思苦想之後體會豁然開朗的喜悅,而不是将孩子一味推給手機。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法治日報 張淳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