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勢力的婚姻大都具有利益性,這種利益性是為了維護勢力與勢力之間的平衡,集團與集團之間的合作;哲哲本是蒙古女子,以滿人集團為首的努爾哈赤,為了能夠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勢力,為自己的霸業奠定堅實的基礎,他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去迎娶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這個被人們稱為草原美人的博爾濟吉特·哲哲。
這樣的婚姻被史書稱為“政治聯姻”,不僅在我國的五千年曆史上屢見不鮮,在歐洲大陸的各國中也是常常發生的,例如奧地利為了和法國組成聯盟,讓瑪麗·安托瓦内特嫁給路易十六、讓瑪麗·路易莎嫁給拿破侖·波拿巴等等。

博爾濟吉特·哲哲
初為人妻
她是草原的絕世美人,是蒙古族男性紛紛愛慕的對象。在1614年4月的時候,還是青蔥年紀的哲哲便在父親的決定下,許配給了滿人集團二十多歲的皇太極。皇太極雖然知曉政治聯姻的作用,但也對自己即将面對的新娘、那個被人們鼓吹美的不可方物的美人期待不已。這就如古代詩詞中所寫的那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一切都準備好後,皇太極帶領着自己浩浩蕩蕩的部下從現在的遼甯新賓縣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出發,一直向着哲哲所在的達輝發部、也就是現在的吉林省輝南縣境前進了三百餘裡終于到達。滿人部落和蒙古族一片祥和團結,為了迎來今天的這件大事,兩大部落到處張燈結彩,在人們的歡聲笑語和簇擁下,這兩個懷春男女完成了具有傳統風味的結婚儀式。根據曆史記載,哲哲的相貌雖然沒有達到“驚為天人”的地步,但也算得是落落大方、傾國傾城,一下便将剛剛二十出頭的滿族小夥皇太極迷得陷入了愛河。
在二人結為了夫妻後,一直過着相敬如賓的恩愛日子。
升為大福晉
在1626年的時候,哲哲的丈夫,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繼承了愛新覺羅家族的衣缽,挑起了建立霸業的重擔。在他成為了滿人政權的大汗後,他不僅對勢力内的弊端進行改革,還将哲哲封為了“大福晉”。因為按照祖制來說,此時皇太極的号還是“汗”,是以他的家屬,後宮中的第一人便隻能稱呼為“大福晉”。此時的哲哲已經成為了滿人集團一把手,皇太極後宮内政的管理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皇太極對于蒙古族聯姻,以及對這位妻子的重視和喜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哲哲的母親,蒙古科爾沁大妃來到盛京,皇太極對于其母親的禮儀和尊重可以看出。
注:我們可以從這一段内容看出一點,從皇太極迎娶哲哲,到後來其繼承大位,這位滿人大汗是很重視哲哲以及和蒙古各種關系的。
皇太極的改制與哲哲地位的上升
随着時間的一天天流逝,皇太極對于哲哲的喜愛并沒有下降,他在1632年的時候,将曾經的舊制“四大貝勒并作”廢除,開始了“南面獨坐”的獨尊。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滿人勢力的發酵和膨脹,他将原本自己“汗”的号去掉,取之而來的便是“皇帝”的号,國号也從原本的“後金”變成了“清”。随着皇太極地位的上升,使得哲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原本的“大福晉”封号被拿掉,取而代之的是比以前更為榮耀的“皇後”封号。
為了彰顯自己妻子的地位,為了鞏固剛剛建立起的“滿清”政權,皇太極在“冊封大典”上,賜給這位陪伴了自己很久的女人象征着地位的器具,有冊文、金印以及儀仗銮駕等等。
賢惠的哲哲皇後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賢惠的女人”,是以我們由此可以斷定,皇太極後來的成就和他的哲哲皇後、這個陪伴了多少日日夜夜的妻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哲哲皇後擔負重任以來,一直盡心盡力的處理着後宮大大小小的瑣事,簡直可以用細緻入微來形容。正因為後宮的管理有方,是以皇太極對于這位皇後越來越尊重、越來越喜愛。
哲哲皇後在婚後十一年未生兒女,為什麼把丈夫推向别人?
哲哲和皇太極的婚姻雖然有感情的成分在當中,但他們終究還是政治聯姻。哲哲在婚後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沒有為皇太極生下一兒半女,這樣的情況使她的娘家,也就是其背後的蒙古部落最不想和不願看到的。換言之,蒙古和滿人兩大勢力集團都在盯着皇太極妻子,也就是哲哲肚子的動靜;為了緩解這樣的窘迫,在1625年的時候,她十二歲的侄女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
但這樣的行為并不能被稱為是哲哲将皇太極“推出去”,我們通過這件事更能看出一點,那就是哲哲的度量、以及大局觀,是以很多史學家對于哲哲的評價很高。
因為當時滿人集團和蒙古集團後期的合作,以及和睦的關系,與哲哲能不能生出皇太極的孩子,能不能生出具有蒙古血統的滿人太子有着重要的關系。是以當時哲哲面對的壓力除了自己心理上的,還有來自外界的多重壓力。面對這樣的壓力,面對這樣的風口浪尖,為了丈夫家族和自己家族的團結,她隻能做出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抉擇。
是以說這不是“往外推”,而是為了大局、為了社稷。
哲哲皇後并不是沒有生下過孩子
在哲哲皇後的一生中并不是沒有生下過孩子,她在1625年、1628年以及1634年的時候為皇太極生下了固倫溫莊長公主、固倫端靖長公主和固倫端貞長公主。而這些公主在後來和她們的母親一樣,分别嫁給了蒙古察哈爾部和碩親王額哲、蒙古科爾沁部多羅郡王奇塔特、蒙古科爾沁部和碩土謝圖親王巴雅思護朗,為這個國家做出了卓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