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次組閣後,近衛文麿的演講,成為天皇該擔戰争責任的鐵證

1940年7月18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向近衛文麿下達組閣旨意,4天後,第二次近衛内閣組成。

此屆内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陸軍大臣東條英機。

組閣之後,7月23日,近衛文麿發表廣播講話,他說,沒想到會奉命組閣,成為首相,是以要“借此機會略陳所懷”,向國民講清自己的理念。

他認為,舊世界的規則,已從歐洲開始崩潰,并迅速波及世界各地。而此時的日本,還在各種意見互相對立,彼此争執,這樣,無疑不可能專心對外,以緻左顧右盼坐失良機。

二次組閣後,近衛文麿的演講,成為天皇該擔戰争責任的鐵證

(二戰歐洲戰場)

為了使國民意見能夠統一,應該怎麼做呢?

那就是“恢複日本的本來面貌,上體天皇意旨,萬衆一心,真心實意地為皇國效勞”。

在後人看來,這個觀點,正是裕仁要為戰争擔責的鐵證,但在當時,近衛文麿自然不會覺得如此,而且,他應該還覺得,自己跟天皇是一條心的。

為何這樣講?

自推翻德川幕府,明治維新開始之後,日本實行的是藩閥政治,薩摩、長州等在尊王倒幕中居功至偉的雄藩,占據朝廷要津,侵擾天皇實權。

他們雖然擡着天皇,到處巡幸,重建天皇在百姓中的權威,實際上,不過是把他當成發号施令的工具而已。

如此過了20年,那個曾經參與放火燒掉英國領事館、未久又通過英國領事幫忙,偷渡經上海再往歐洲留學的伊藤博文,依照當時最流行的模式,在日本建立了新的體制。

在之後的幾十年間,日本基本沿着這條路走了下來。

一個大的弊端就是,各派為了組閣而争鬥,吵吵鬧鬧難以團結,就像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一樣。

當然,在這期間,伊藤博文等底層出身的人如日中天,地位躍升,相應的,自然就是原來朝廷的公卿們,除了極少數,都沒有多少實力。

二次組閣後,近衛文麿的演講,成為天皇該擔戰争責任的鐵證

(右一伊藤博文)

作為五攝家之一,近衛氏的家格,是僅次于天皇家的。如此也就可以了解,近衛文麿,對于伊藤博文等人建立的體制,内心深處,是何等不感冒。

是以,他的所謂“萬衆一心……為皇國效勞”,實際上,就是要一掃明治、大正以來立憲君主的“晦氣”,重新把權力上收于天皇——天皇實權到手,近衛家就更牛掰了。

回到他的演講,他接着又說,“所有文武、陸海、朝野、上下等各方面人士,都必須同心同德,忠實地遵照陛下的教誨輔弼皇國政治。這就是說,在這個新體制下,必須億兆一心,體念天皇意旨,以便在這個世界形勢發生曆史性劇變的時刻,迅速妥善地解決國内外堆積如山的許多問題”。

二次組閣後,近衛文麿的演講,成為天皇該擔戰争責任的鐵證

(近衛文麿)

說一千道一萬,就是,從現在開始,你們要抛棄理念之争,擁在天皇身邊——聽我近衛首相的話。

正因為這樣,他被視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的首要推行者,如果後來沒有畏罪自殺,必是頭号戰犯。

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争全史》裡說到,戰争從亞洲打到太平洋,正是以采取了近衛文麿的新政策為轉折點而大幅度地轉變下去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