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當初,滿清不過關外欠開化的部族族民,竟然短短數十年間,勃然興起,入主中原,并且很快穩定格局,所仰仗的兩大武器,除了政策上的“以漢制漢”外,最脫離不了“八旗雄兵”的英勇善戰。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所謂八旗,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類似“斯巴達”體制,沒事時生産、訓練,一旦有亂立即騎馬上戰場,是全民皆兵,舉國狼豹。再加上當時的明代隊友太垃圾了,鐵騎所至,幾乎一馬平川。

過去,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就感慨,八旗軍隊數量并不多,竟然可以問鼎中原,并統治中國達300年之久,是一樁怪事。

隻是,更可悲的是,中華帝國始終跳不出輪回似的,取明而代的“大清”,也沒能帶來制度上的根本性變革,更沒改善“愚弱國民”的惡果。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滿清的傳統是“尚武”的,可打下江山後,也逃不過王朝周期律,和自我倦怠的危險。不過僅僅百年間,曾經威武彪悍、打遍全中國的八旗,被大清高層自诩為“八旗為本朝根本”的八旗,也很快沒落,根本就不堪一擊。

著名的故事,1860年,僧格林沁率滿蒙八旗為主力的清兵,跟英法聯軍大戰,結果呢,清軍死傷近萬,對方隻死5人,搞得跟兒戲差不多。正因為這些“大清”的嫡系子弟兵戰鬥力可以忽視了,才有了曾國藩等漢人主導的團練鄉兵的興起。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是以呢,八旗雄兵為何如此快速地消沉掉,也跟它當初怎麼就這麼強悍一樣,都是咄咄怪事了!

最核心的原因,當然是滿清入主中原後,對“自己人”的八旗子弟們,施行的是“恩養”政策,使得他們不事生産,高高在上,好逸惡勞,消耗了意志,生活頹廢起來。

更何況,所謂“生老病死,用廢進退”,老爹彪悍,兒子不一定也一樣勇猛,幾代人在優越的生活處境中,數番“更新換代”下來,那點嗜血的基因都早已靡靡起來了。你看,到了晚清時代,八旗子弟中的優秀人才,也絕大多數是以文才出名的,文質彬彬的比江南書生還過分。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這種恩養政策,真如強盜得手後論功行賞般的犒勞。正如《清史稿·食貨志一》說之指出的,大清國策,“大抵于八旗,皆以國力豢養之”,對這批數量龐大的朝廷鷹犬,是給予充分特權化的。

他們永停疏稅、定時領糧、時時獲救濟金等等,是貴族自許,奴視漢人的。他們特權還子孫承襲,種種優待是古來無有的。

清中期以後,八旗子弟不但無法成為“國之柱石”,實際是群體性淪落為國家寄生蟲,社會蛀蟲。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本來,滿清的八旗,其教育是軍事化的,這些子弟除了練武、戍衛、打仗之外,萬事不管也一無所能。可到了中後期,絕大多數八旗在懷柔政策下,逐漸松懈化,成為一群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不民的特權依賴群體。

他們追求豪奢,坐等補貼,過去每天執刀操練,至此是每日遊手好閑,不是提籠架鳥,就是養花吃煙,不是泡茶館吹牛逼,就是歌場戲棚撩妹子,甚或多數才染上了鴉片煙,不說為國殺敵了,連生計都是問題,連性命都被自己玩殘了。

就這樣,曾經英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其後代日漸三和大神化、橫店流浪漢化。老舍名作《正紅旗下》中,那位京八旗炮手趙雙寅,好吃懶做,又自恃“高等族類”,就是甯願一輩子不娶老婆,也不願參加一丁點勞動,就是很明顯的說明了。

剽悍威武的滿清八旗兵,後來怎麼就變成三和大神隊伍了?

可以說,明亡是亡于黨争、苛稅,無黨争則不至内耗嚴重,無苛稅則不至民反沸天。而旗人們的沒落史,他們所走的路,也是大清王朝日趨頹敗草灰蛇線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