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颠覆認知,對李自成的污蔑是無稽之談?

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起義,幾經波折,終于在崇祯十七年攻入北京。這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的農民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達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

三股勢力形成了“三方博弈”的局面

我們都知道,當時中國的大地上,有三股勢力:一是在關外欲入主中原久矣的滿清政權;二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三是明王朝殘存的勢力。李自成的起義軍進入北京後,便形成了一個“三方博弈”的局面。

明王朝的殘存勢力,包括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和江南地區的南明政權。從表面上看,他們是占有優勢的,但實際上,其内部是派别林立、鬥志渙散,說他們是“一盤散沙”一點都不過分。其中,隻有吳三桂這四五萬人的軍隊,還算是具有一戰之力。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颠覆認知,對李自成的污蔑是無稽之談?

李自成劇照

正因如此,此時真正有實力逐鹿中原的,隻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在這個時期,就整個社會的結構而言,占主導地位的仍舊是封建主義。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滿清貴族,想要在這場鬥争中取勝,不僅要靠軍事力量,還要取得地主階級的支援。

基于這一點,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作為一個農民政權,想要長期存在下去,必須要向封建階級轉化,短時間之内轉化不了,隻能尋求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

由此看來,風雲變幻之迷霧籠罩下的核心,便是——滿清和大順,誰能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心,誰就有取得勝利的希望。我們都知道,李自成農民軍的起義口号是“均田免糧”。這不僅僅是一個口号,更是李自成的政治綱領。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颠覆認知,對李自成的污蔑是無稽之談?

當時有民謠唱得好:“穿他娘,吃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此言雖然粗俗,但卻點明了大順政權的核心,即“平均主義”。從好的方面來看,這在客觀上滿足了人民對土地的渴望;從壞的方面來說,這是打擊、排斥漢族地主階級的政策。

正因如此,滿清貴族多了一份助力。他們比大順政權高明得多,拉攏、聯合了大部分的北方地主階級。吳三桂便是典型的例子。

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吳三桂,他的優先選擇是歸順于大順

吳三桂擁有明王朝的精銳部隊,這一支部隊戰鬥力強,素有“鐵騎”之稱。我們都知道,吳三桂在明朝末期,并沒有向滿清政權投降的意圖,他依然積極部署兵力,堅持捍衛山海關的前線甯遠。

吳三桂在大勢已去,獨自很難存活的情況下,接到來自于大順政權和滿清政權兩方面的招降。初始他并沒有輕易表态,但從文獻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在明朝大勢已去之時,哪怕清太宗數次寫信招降,吳三桂也并無向清朝投降之意。他的優先選擇是歸順于大順政權,而且相當有誠意。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颠覆認知,對李自成的污蔑是無稽之談?

吳三桂劇照

從吳三桂把自己唯一的根據地山海關,輕易地交給大順軍代守,以及文獻中他的種種表現,便可以證明這一點。遺憾的是,李自成的權将軍劉宗敏卻籍沒了吳襄之家,吳三桂聽聞此消息後“不勝發豎”,認為“此誘我”,遂立即改變了态度,向清軍投降。

作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吳三桂,哪還管什麼國家利益!至此,吳三桂便由降順變為了降清,去享他“如山河之永”的富貴去了。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颠覆認知,對李自成的污蔑是無稽之談?

李自成雖然“責劉宗敏”,但為時已晚。正所謂“成王敗寇”,李自成失敗之後,便被一些人評價為“流賊”,更有甚者将他評價為“民族罪人”。事實上,這些評價都是有失公允的。民間還有一則更加過分的故事,醜化了李自成的形象。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重塑了李自成的形象

野史之中記載,李自成曾“煮殺”了福王朱常洵,将他的肉和鹿肉混合,賜給起義軍分而食之,美其名曰:“福鹿宴”。

那麼,福王朱常洵真的是被煮而死嗎?答案是否定的。1924年被盜出土的《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上,明确地記載了福王朱常洵的生卒、冊封,以及李自成攻克洛陽的具體日期,其中的内容颠覆了我們對李自成的認知。

被盜出土的明朝石碑,碑文颠覆認知,對李自成的污蔑是無稽之談?

《明福王朱常洵圹志》

石碑上記載,“突有流賊數萬攻陷府城”,此即是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最終“與城俱亡”。随後,石碑上又記錄了福王的屍體之所在:“?葬邙山之原”。

由此可見,福王被李自成起義軍殺害後,屍體仍存,并不像故事中記叙的那樣被煮殺,這也重塑了李自成的形象。而所謂的“福鹿宴”,也是對李自成的污蔑,純粹是無稽之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