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8年至262年,姜維為了繼承諸葛亮光複漢室的遺志共進行了11次北伐,自己落下了一個窮兵黩武的罵名,而魏國依舊強大。隻是彼時的魏國,政權早已被司馬懿的二兒子司馬昭掌控。
到了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鐘會率領大軍18萬三路伐蜀。彼時的蜀漢政權雖然已經沒有當年那麼強大,但是也讓魏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才拿下漢中。好在漢中以南還有一個地方沒有失守,這個地方叫劍閣。
劍閣就是唐朝李白曾寫詩《蜀道難》的地方,大家可以從李白的詩句中感受一下這劍閣有多險峻。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不與秦塞通人煙,可以橫絕峨嵋巅。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鈎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萦岩巒。扪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飛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正是因為劍閣的險峻,姜維用手中僅有的四萬多漢軍人馬硬是擋住了兵峰正盛的十多萬曹魏軍隊日複一日一次又一次的決死攻擊。而魏軍的傷亡率遠遠高于漢軍。

小編覺得姜維能守住劍閣的原因還有兩個:
第一,因為劍閣後面就是蜀中大地,姜維肯定用曹軍屠城的例子鼓舞士氣。漢軍的家人盡在後方,漢軍當然要拼死守住劍閣了。
第二,蜀中就是漢軍的後方,劉禅就是姜維的後盾。援軍,尤其是糧食,正源源不斷送到劍閣。這裡,以糧食高産的江油對姜維的支援最為給力。而江油後面就是成都了。
以姜維這股死守的勁,小編覺得如果魏軍全力攻擊劍閣,未必能拿下來,可能還會向之前的曹真曹爽伐蜀一樣無功而返,姜維乘機收複漢中。但是姜維萬萬沒想到,魏國将領,來自荊州的鄧艾會上演一出南方版的“子午谷奇謀”加“破釜沉舟”。
漢中西南方向有一個很顯要的地方,叫陰平小道,這裡比劍閣還要險要。之前這裡的部隊被抽調去增援姜維了,是以鄧艾才從這裡驚險偷渡陰平成功。
但是鄧艾雖然偷渡陰平成功,三萬大軍每天消耗掉的糧食不得了,鄧艾已經糧盡。此時此刻對于鄧艾來說,拿下漢軍的補給站江油變的尤為重要。
圖:鄧艾
拿下江油後,鄧艾的下策,就是據守在此,讓自己的三萬孤軍得到補給,喘口氣,同時也可切斷姜維的糧食供應,切斷成都與劍閣的聯系。但是,漢軍可以從其他方向補給給姜維,漢軍少一座補給站損失不是太大。而且鄧艾處于成都漢軍和劍閣漢軍的包夾之中,拖得越久越不利。
鄧艾的中策,就是與鐘會一起夾擊姜維,但是鄧艾是孤軍深入,出擊姜維,後方和右翼會完全暴露給漢軍。
鄧艾的上策,就是補給完後盡全力進攻成都,即使姜維來救,也能分散姜維防禦鐘會的兵力。
是以鄧艾效法450年前項羽破釜沉舟的典故,強攻江油。面對士氣正盛的魏軍神兵天降,江油還以為劍閣失守了,沒防禦幾下就投降了,鄧艾拿下江油後,隻稍作補給,又立刻南下攻向成都而去。
古時候資訊傳送弱後,成都方面尚不知道姜維情況,還以為劍閣已然失守。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後主劉禅采取了以下幾個辦法:
1.加強成都城防,在成都城内屯田。
2向蜀中各地發出求救信,讓大家來勤王。
3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黃權的兒子黃崇帶禦林軍出擊。
4以吳漢聯盟,向東吳孫休發出了求救信。
然而,綿竹一戰,因為險要地勢被鄧艾占領,漢軍慘敗,諸葛瞻與他的兒子諸葛尚(也就是劉禅的外孫),張飛的孫子張遵,以及黃崇皆為大漢殉國。鄧艾兵臨城下,包圍了成都。
此時,朝中當年随劉備而來的荊州派與元老派不是死去就是垂垂老矣,諸葛瞻這一批漢室忠臣又都戰死,以谯周為首的益州派便占據了輿論,成為左右劉禅決策的重要參考。在谯周等人的勸說下,劉禅開城投降,鄧艾指令劉禅下诏書讓蜀中各地軍隊,停止抵抗并立即投降。
由于蜀中的山路又太多,劉禅投降的又太快,各勤王軍隊包括姜維主力都還在半路,就收到了劉禅的投降令,大家沒有辦法,隻得就近向魏軍投降。
而當時收到劉禅求救書的吳主孫休在得知蜀中有難後,立刻采取了三個行動。
第一,派武将留平去荊州最北面的南郡商讨進軍方向。
第二,讓老将丁奉出擊壽春,以分曹魏之勢。
第三,讓丁奉的弟弟丁封直接帶兵進入蜀地營救。
不過這三個救援行動都因為劉禅投降的太突然而終止,沒多久29歲不到的孫休便因為這件事而郁郁而終,畢竟蜀漢沒了,唇亡齒寒。
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潘粵明飾演的孫休
要小編說啊,就算鄧艾兵臨城下,劉禅仍有好幾種方法可以翻盤。
方法一,死守成都。當年劉備打劉璋也是數萬大軍圍攻了成都一年,而此時用成都堅固的城防至少可以拖住鄧艾3個月,而三個月足夠蜀中其他地區的士兵來勤王了。蜀中各地軍隊趕到後,未必不能與鄧艾來場有聲有色的大戰。
不過這個方法風險也大,畢竟朝中有很多歡迎九品中正制的投降士族。劉禅如果死守,他們保不準會偷偷打開城門讓鄧艾進來。
方法二,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當時劉禅就想逃到南中去。諸葛亮七擒孟獲,讓大漢在南中站穩了腳跟。劉禅如果逃到南中,應當會受到南中蠻人的歡迎。
但是這個方法也有風險,風險一,如果曹魏或者晉朝用更大的利益收買蠻人,蠻人難保不會歸順他們,到時候還得把劉禅出賣。
風險二,就算蠻人對劉禅死忠,但是南中大部分地區是山地,比起坐擁都江堰的成都平原,農業可就太落後了。到時候,擁有成都平原的曹魏或者晉朝精兵殺到南中,連當年諸葛亮都打不過的蠻人能抵擋多長時間?
方法三,突圍或者死戰,直接進攻鄧艾。如果成功,則蜀漢避免了一場危機;如果失敗,劉禅有五個兒子,兩個親弟弟也有兒子,留下遺诏,讓大臣各自擁立,和曹魏持久對抗。别人不好說,但姜維一定會對抗到底。
方法四,向東吳投降。實在不行,就算投降東吳,也不能投降篡漢的曹魏,這可是大義的問題。而且東吳是不會殺劉禅的。相反東吳還很有可能利用劉禅的影響力,乘魏軍在蜀中立足未穩殺進蜀中,東吳得到了蜀地,可以和曹魏晉朝搞南北朝。
當然,這個方法也有風險,劉禅有可能會被後來的東吳内鬥給波及,等不到孫皓即位,就被江東大家族給弄死了。要知道,那些江東大族隻想自保一方,根本不想北伐引火燒身,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就因為一心北伐被弄死了。
看來,以上四個方法,都不夠好,那麼小編給劉禅最好的翻盤方法就是逃到江州,江州有好幾個翻盤的條件。
條件1:江州地形險要,土壤肥沃,可以屯田防守個好幾年不是問題。就算真的糧盡,東邊的東吳,南邊的蠻人也會支援糧食的。
需要說明的是,當年孫休派人進入蜀地救援劉禅應該是真心的,唇亡齒寒啊,如果劉禅能率領漢軍堅持抵抗不投降,東吳必會給予足夠援助,以分擔曹魏給自己的壓力。而蜀漢投降後,東吳就隻有攻打江州,搶奪這個長江上遊重地,以保證荊州的安全。
事實上,在公元269年,也就是劉禅降魏五年後,東吳打江州打的很窩囊,當時的江州守将是季漢舊臣荊州人羅憲。羅憲的上司閻宇當年被劉禅叫去勤王,隻給羅憲留下了2000士兵,而羅憲憑着這2000士兵硬是抗住了陸抗等數萬吳軍1年多的猛攻,此事亦足見江州與三峽之險要。
圖:人民币中的三峽
條件2:江州靠近荊州,荊州派人士居多,也是荊州派新鮮血液最能得到補充的地方,原來的守将閻宇和後來打退東吳的羅憲都是荊州人,荊州派是劉備集團裡對漢室最擁護的。劉禅在這裡,能起到一個一呼百應的作用。而白帝城有着劉備的遺迹,王氣猶存,劉禅和劉禅的兒子如能在此發号施令,必能讓蜀中各地群眾和蠻人都來勤王。
條件3:江州地理位置重要,是和東吳的交界。曹魏如從北面進攻,大巴山險峻,沒那麼容易。曹魏如從西面進攻,則将直接面對堅固險要的三峽江防。就算真的守不住,可随時放進東吳的援軍。東吳自己知道和劉禅唇亡齒寒,還指望劉禅在蜀中的影響力對抗曹魏。
條件4:孫休死後東吳内政一團烏煙瘴氣,内耗嚴重。可以重新奪回荊州。荊州人才多才俊,荊州是離中原最近的地方,憑着荊州派對荊州益州強大的影響力,可以重新規劃隆中對。
條件5:曹魏和晉朝為了彌補人口的不足,移民了很多遊牧民族進來種地。如果劉禅之後的幾代君主能死死拖住晉朝,并對東邊益州,西邊荊州屯田緩圖之,晉朝就會為了對付季漢政權而對農民收重稅,屆時遊牧民族與窮苦百姓對晉朝的統治産生不滿,說不定會群起擁護大漢打回來。
本篇為“千古名将英雄夢”特約作者“水鄉孫文力”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