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按照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終的。清崇德八年,戎馬一生的清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極,在清甯宮突然逝世,年僅五十二歲。

正史中沒有明确地寫出皇太極的死因

皇太極在位十七年,他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為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具有遠見卓識,無愧為封建統治階級政策家和戰略家的傑出代表。他的所作所為基本都能見于正史,遺憾的是,他的死亡原因卻不甚明了。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皇太極劇照

我們來看看文獻中怎麼說。《清史稿》中說皇太極“無疾崩”;《清實錄》說他:“上無疾,端坐而崩”;《沈館錄》中記載:“皇帝暴死”。諸如此類的記載還有很多,但遺憾的是,正史中基本都沒有明确地交代關皇太極究竟因何而死。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正值壯年,僅僅才五十二歲而已;他是一位“馬上皇帝”——經常率軍作戰,身強力壯。按理來說,這樣一位精壯的男人,稱得上年富力強,正是奮發有為之時,是不太可能“無疾而終”的。這種情況就說明,清朝官方的文獻中應有所隐瞞。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時候,史官下筆有忌諱在所難免。我們翻開《清史稿》,其中曆代皇帝的死因,大多是不清不楚的。如努爾哈赤本來是在進攻甯遠城時被袁崇煥的大炮擊傷,最終“因滿恚而斃”,而《清史稿》中卻說:“上不豫”。

追本溯源,《清史稿》出自清朝遺老之手,他們對于曆代皇帝死因沒有細說的原因,不外乎是“為王者諱”,他們想要向皇帝之死緻以自己的良好祝願——“壽終正寝”。

正因如此,在清朝遺老的眼中,因為皇太極并沒有生病,是以不能寫“不豫”;又不友善直接寫“暴死”。他們最終選擇了“無疾”這種表述方法。

我們來查證一下皇太極死前的行動

既然無法查證皇太極死時的情況,我們就來看看他死前的行動。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這天早晨,皇太極像往常一樣處理政事。他先下令賞賜了遠道而來的蒙古部落客人;随後在後妃的陪同下,他來到崇政殿,召見了探親的蒙古王妃和下嫁的公主,還向他們展示了自己攻打明朝的勝利果實,更将戰利品賞賜給女子們;在享受天倫之樂後,他心滿意足地回到了清甯宮;結果,當晚亥時(晚九點至十一點),皇太極便“無疾,端坐而崩”。

如此看來,皇太極死前并沒有什麼異常的情況。由此推論,皇太極之死,必然與他之前的經曆有關。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我們都知道,開國君主往往是最累的,他們在軍政方面事必躬親,外憂内患一把抓。在這種常年焦慮和擔憂的情況下,再加上日積月累的勞頓,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積勞成疾,皇太極也不例外。文獻中記載他在外領兵作戰時,鼻子多次流血不止。這是典型的積勞成疾、免疫力下降的征兆。

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崇德六年,皇太極在流鼻血不止的情況下,“自盛京疾馳而行者六日”,在高橋設伏,大敗明軍。正當他要擴大戰果的時候,從後方傳來宸妃病重的消息。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皇太極十分倉促進行了戰略部署,第二天清晨便下令傳回。在傳回途中又接到宸妃病危的快報,皇太極竟然不顧天黑路險,慌忙起身趕路。遺憾的是,當皇太極抵達盛京的時候,宸妃已經離開人世。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

皇太極“恸悼”,來到宸妃柩前,“悲滋不止”。據在盛京城的北韓官員說——皇太極“長在哀傷之中”,留在皇太極身邊的北韓王世子在《沈陽日記》中寫道:“(皇太極)哭泣不止”。可見,此時的皇太極已經心力交瘁了。

皇太極的死因,被北韓人公開,實在太尴尬,正史都不好意思記載

皇太極受到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打擊,最終因兒女情長悲痛而死,實在是令人惋惜的事。兒女情長毀掉了一代枭雄,實在是太尴尬,難怪連正史都不好意思詳細記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