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出生到長大,陪伴在我們身邊最多的人是我們的父母,父母的言行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以至于我們長大後形成人生觀和自己的小世界。《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提出了七種有毒的父母,這些父母有的想操縱自己的孩子,有的在言語、身體方面虐待自己的孩子,長此以往,給孩子的身心留下很大的創傷,有的孩子甚至在成年後,延續了父母的傷害,以父母同樣的方式傷害自己的孩子,還有的孩子離開了父母還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陰影裡。
為什麼父母的影響對我們如此深遠?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是英國作家菲奧娜·默登寫的《鏡映思維: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這本書給我很大啟發,讓我加深了解,不論你與他人是什麼關系,隻要你與人接觸,都會受到他人好或不好的影響。

《鏡映思維: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
也就是說,我們生命開始時,大腦就會産生1.8億個新的神經連接配接回路,其中絕大部分能夠鏡映他人的行為,尤其是父母的行為。
我們先觀察周圍環境,然後對周圍環境中的某種行為或情感進行鏡映,就是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回想周圍的人行為動作,并自動模仿創造,這讓我們的鏡像神經元得到訓練和發展,逐漸培養出鏡映思維。
就像嬰兒看到父母對他微笑,這會刺激嬰兒大腦中控制面部表情尤其是控制嘴唇的鏡像神經元,于是,嬰兒也可能露出微笑。
那麼,我們是否能夠有意識地鏡映好的言行為他人所用,讓自己能有選擇地被人影響或影響他人呢?
作者菲奧娜·默登一直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她在倫敦大學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後,與體育、商界、政治界等各行人士合作,幫助他們發現自己、挖掘自身潛力,創造出最佳工作表現和成績。
鏡映思維是菲奧娜·默登在鼓勵他人改變自己時,讓人們了解了生命中的每個人都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模仿别人和學習知識能力時,也要對這些鏡像加以審視,不随波逐流,活出獨特的自我。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毫不自知地受到别人的影響中覺醒,有意識地選擇鏡像,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随菲奧娜·默登探索鏡映世界,了解你、我、他是怎樣互相影響的,我們該如何思考和感受這個世界,學會利用大腦功能,通過鏡映原理來接納自己、他人、社會文化,超越期望,塑造更好的自己。
01鏡映對人的影響
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的大腦就會接受各種資訊,也受到他人的影響。母親生下我們,我們被護士包入襁褓中,我們的大腦就開始被他人刺激形成神經元回路被激活。
大腦的神經元回路負責大腦内部溝通聯系,傳送生化信号,讓我們能了解這個世界,并做出反應。
其實,在我們還未出生時,大腦神經元回路就已經開始建立,直到成年期才發展成熟。随着大腦逐漸由低級進化到進階階段,越來越複雜的神經網路逐漸形成,大腦的應激反應形成更複雜的神經系統(包括鏡像神經元),起着溝通聯系的作用。
比如:我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來培養基本的情感驅動力,包括感到疼痛、想吃東西等,這也反映了鏡像思維是如何發生的,從最簡單鏡映開始,觀察周圍環境,對某種情感和行為進行鏡映,并模仿創造,培養出鏡映思維。
剛出生的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神經網絡并不穩定,要依賴監護人學着怎樣做人。父母、兄弟姐妹、親戚在逗嬰兒玩的時候,做出吐舌頭的動作。嬰兒雖然并不了解這個含義,但是嬰兒也會吐舌頭作為回應。是因為小嬰兒看到他人吐舌頭,他們的鏡像神經元活躍起來,就會調動頭腦中看到的行為資訊,複制這些行為。
出生10周左右,新生嬰兒的鏡映行為就能從模仿吐舌頭這種簡單動作,轉化為模仿父母的開心或生氣的表情。
随着我們漸漸長大,在生活中,我們會鏡映他人的行為,并重複模仿。比如:穿衣、吃飯、洗手、說話等,父母并不用刻意地教我們,我們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說話或走路這些技能,是大腦準備好了,通過觀察、傾聽鏡映父母的行為學習的。
大腦逐漸發展成熟,鏡像神經元形成并會向更進階神經元邁進。比如:先出現視覺鏡像神經元,嬰兒通過這種神經元觀察、模仿父母的行為。之後,出現更複雜的行為鏡像神經元,尤其是語言技能發展的神經元,嬰兒從牙牙學語到會說話就是發揮了這種神經元的優勢。父母兩個人如果說不同的語言,嬰兒如果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長,學習母親的語言更快,這也是鏡映導緻的。
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能持續到我們的中老年,長大後,我們會做父母期待我們做得事,大多數孩子把父母當成角色楷模。有的父親是建築工程師,因父親的影響,孩子長大後也從事同樣的職業,有同樣的理想。也有相反的情況,孩子會被鏡映到不好的影響,比如父母抽煙,孩子也會早早地學會吸煙。
不僅是習慣、生活觀念、飲食、愛好,這些經曆都會因父母的影響而鏡映給下一代。
既然一個人的言行會潛移默化鏡映他人,那麼,作為父母就應該嚴于律己做好自己,讓自己的一言一行成為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從小健康成長,學會識别他人的行為,更好地發展出健康的自我。
02鏡映讓你學會了什麼
如果說身邊人的言行能夠鏡映影響他人,那麼,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就要找到角色楷模進行鏡映。角色楷模是能夠幫助人進步和發展的角色,那麼,角色楷模是如何鏡映他人的,讓我們來看一看。
首先,有同情心。同情心也被稱作情感同情,在我們生命初期就培養形成。比如:當一個孩子哭,另外一個孩子也跟着哭。重複發生的鏡映成為同情心的基礎,讓我們的鏡像神經元有了這種能力。
比同情心更進階的能力是認知同理,是在情緒同情之後發生的。比如:醫生給病人看病,隻需要對病人的病況進行了解,而不需要病人疼痛,自己也要疼痛,就能通過認知評估這種感受,判斷病人的病情。
有同情心和認知同理心都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比如:某學生學習成績不好,老師沒有放棄他,而是細心指導,從精神方面給予關心和鼓勵,在學生需要老師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給學生足夠的信任。
因為老師能夠同情、了解學生,學生也會對老師産生信任,在接觸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想法發生改變,主動想好好學習,把老師當成了角色楷模。
學生也在老師的關心下,願意聽老師的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這就是好的角色楷模帶來的力量。
如果老師是一名不稱職的老師,看到成績不好的學生沒有耐心,甚至體罰學生,就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感受,産生心理陰影,甚至自暴自棄,成績越來越差。
可見,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要找到好的角色楷模為榜樣。有同情心能夠給予我們信任的角色楷模也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能夠識别出他們的不同,讓他們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标杆,時刻指引着我們做更好的自己,創造出更好的生活。
我們也在角色楷模的身上學習到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才能給别人帶來更好地感受,用鏡映這種能力限制自己,把更好的一面展現給他人。
03我們該如何發揮自己的鏡映能力
我們發揮出角色楷模的作用,也等同于正确發揮出了我們的鏡映能力。
如何去做呢?
首先,學習角色模組化技巧。找到個人理想化的楷模作為榜樣。角色楷模能做的和不能做得一樣多,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玩遊戲,你就不能玩遊戲。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抽煙,你就不能抽煙。你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的言行,傳遞給他人的資訊能夠影響他人。
其次,建立個人化角色楷模要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成為角色楷模不是為了控制别人,而是為了幫助他人學習、成長,讓他們能自信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
在建立角色楷模時,竭力做好榜樣,遇到困難和問題能耐心解決,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犯錯和過失,真誠地敞開心扉和對方交流。
再次, 能夠真正了解效仿你的人,設身處地地為對方着想,用心傾聽對方的心聲,同時保持自我冷靜的認知。
然後,願意花時間培養彼此之間的感情和信任,提高互相之間關系的品質。
最後,在互相接觸的關系中,保持長期堅持、穩定、平易近人的關系,讓效仿者能夠産生自尊和自信,覺得值得與你在一起,一同去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說鏡映思維能改變一個人,那麼好的鏡映才能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鏡映思維: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形成》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每個人的影響力都很大,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把更好的品質傳遞給他人,幫助别人成長和進步。
鏡映影響了我們性格的養成、學習能力、自我定位、生活品質等方面,我們現在才發現,原來我們身邊的環境對我們影響如此巨大,如此潛移默化,我們在了解這個觀念後,才恍然大悟,我們自己本身就是鏡映的産物,鏡映系統居然如此宏觀、包羅萬象。
當我們知道了這個系統的存在,我們會更好地認知它、應用它,以更好的姿态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因為你、我、他都是互相聯系的,是一體的,我們互相感覺、互相學習、共同依存、共同成長。我們都要學會以角色楷模的身份,做好自己影響他人。
最後,用作者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分享:
每一次與他人高品質地溝通交流,都能改善你們的關系,并增加傳播知識的可能性,能夠促進人們認識到人際關系應該是什麼樣的,一次積極的互動将會給他人帶來無形而巨大的多米諾效應,事實上它将改變整個世界。
我是不惑青蓮︱推薦看過的好書。立志終身閱讀,終身寫作,終身成長。分享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