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郭沫若力主定陵發掘,教訓深刻,從此國家做出一重要決定

在講究“人死為重,入土為安”更兼笃信世道輪回的中國古代,陵寝作為帝王安葬之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皇帝生前的地位,更是帝王們的希冀,是以厚葬之風尤甚。而作為研究曆史的實證,若是能将其中的典籍、書畫、珠寶一一勘驗,當才是曆史上最為真實可靠的實物證明。

1956年郭沫若力主定陵發掘,教訓深刻,從此國家做出一重要決定

也大抵是出于此番考慮,上世紀的50年代中期,當時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著名明史專家吳晗,便将目光定格在了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作為大明王朝的帝陵埋葬了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之外的十三位皇帝。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其内更是傳聞有朱棣時編纂的《永樂大典》等世間奇書。

而就在1955年10月4日,吳晗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支援,在其鼎立支援之下一份關于挖掘明十三陵的報告上書到了政務院。而其中的首要目标就是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而借助于郭沫若的聲望,此事得到了準許。但是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言,挖掘帝陵其實缺少必要的技術支援。

1956年郭沫若力主定陵發掘,教訓深刻,從此國家做出一重要決定

獲得準許之後,考古專家們進駐明十三陵,開始進行挖掘。但是就在挖掘長陵的過程中,怪事頻發,包括連續長達兩個月的降雨,附近村落也是頻繁出現有人瘋癫的狀況,而且長陵墓道堅固無處下手等狀況,而此事也導緻村民們反對聲音很大,紛紛要求考古人員停止發掘,但是因為郭沫若的堅持,考古行為也沒有停止。

而正當左右不定之下,考古人員發現萬曆帝定陵墓道坍塌,更容易挖掘于是又将目标轉移到了定陵之上。而定陵的挖掘則就相當的順利,不久便已經發現了定陵的入口“隧道門”。1956年,定陵被發掘打開。

1956年郭沫若力主定陵發掘,教訓深刻,從此國家做出一重要決定

但是在當時缺少技術支援,難以阻止其中文物氧化以及作為所謂的考古人員缺乏必要的職業素養之下,定陵在打開的那一刻便意味着災難的到來。

在萬曆帝的定陵中,無數的絲織品由于外界環境的改變,迅速被氧化變得脆弱不堪,而“考古人員”甚至于用膠水進行所謂的補救,這個數量更是多達3000餘件,但是由于缺少職業素養,大量的文物被随意堆積,對于其中的研究價值所造成的損失簡直可以說是無可估量。

1956年郭沫若力主定陵發掘,教訓深刻,從此國家做出一重要決定

而即便是對于盛放萬曆帝屍體的楠木棺椁甚至于都被當做垃圾扔掉,而在被扔掉之後,棺椁便被附近村民撿走,并打造成了自己的棺椁,但奇怪的是撿拾棺椁的人員也無端而死。而萬曆帝本人和皇後的骸骨,在進行修補後則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被放在定陵門口展覽,最後焚毀于浩劫之中。

萬曆帝定陵的挖掘,無疑是一場對于文明、文化、文物遺産的劫難。但是作為始作俑者的郭沫若,非但不知其過,反而還在挖掘定陵之後還念念不忘的想對秦始皇陵、武則天的乾陵進行挖掘,甚至還又上書政務院,不過作為理智的一方,周總理在眼見定陵之慘劇後,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

參考資料:《風雪定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