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總是可以看到大漢天軍碾壓羅馬軍團的言論,理由呢也是不盡其數:像什麼漢軍手下敗将匈奴可以橫掃羅馬啦、擊敗克拉蘇的安息帝國被大漢評價為軍力弱啦等等等等。雖然理由層出不窮,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有這麼個共同點,就是這些人認為羅馬不及大漢的根本原因是騎兵太垃圾,而相比之下漢軍的騎兵從品質到數量都是無可比拟的。

那為了論證這個觀點,我們不妨分開來看漢帝國和羅馬兩個文明的騎兵發展曆程。

早在漢帝國草創之初,騎兵就已經成為了漢軍勢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了。隻是漢初之際,帝國的騎兵從裝備到戰術多顯得稚嫩。倒不是說當時的西漢王朝有多孱弱,而是相較于世界而言,整個東亞地區的騎兵發展是非常落後的。雖然西周的時候,中國已經出現了騎兵這一兵種,但其職能更多是偵察。相比之下,同時期的斯基泰人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騎兵分類。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騎兵成為了華夏戰場上的重要角色。但即使如此,當時秦趙燕三國的騎兵,也多是以輕騎騎射為主,任務依然是偵察、騷擾和奪旗。即便後來的秦國出現了可以專職近戰的騎兵,在戰場上也擺脫不了從屬的地位。而就在此時,大陸的另一端,夥伴騎兵和色薩利騎兵的大名已經響徹了一百多年,真個差距,不言而喻。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楚漢争霸之際,在一代戰神項羽的大膽摸索下,中國終于出現了沖擊騎兵這一戰場大殺器,這标志着自此中國騎兵可以脫離步車方陣,進而獨立作戰,成為戰場的主角。彭城之戰後,大敗而歸的漢軍見識到了沖騎的威力,随即效仿建制,組建了自己的沖騎部隊——郎中騎兵,并在垓下之戰中一雪前恥。

雖然此時的漢軍已經具備了戰力極高的沖騎,但迫于連年征戰的損耗,以及蒙古馬身體矮小、載重較差等劣勢特點,漢軍的騎兵相比于同期的高盧騎兵、帕提亞騎兵、伊比利亞騎兵和塞琉古騎兵隻能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不過和西亞南歐環境不同的是,相對閉塞的東亞在成為統一帝國之後,所面臨的威脅便主要是來自北方的匈奴人。面對匈奴的襲擾,漢軍自然不能隻是被動防守。可是主動進攻的話,輕車和步卒都難以匹敵匈奴輕騎的機動性,是以隻有不斷強化騎兵的力量,方可以在大漠之中同匈奴決戰。

在這股動力的驅使下,漢初五代帝王都在孜孜不倦地大搞着馬政,高度重視良種馬匹的引進和培育。漢景帝時,朝廷在秦邊郡牧馬苑的基礎上,在隴右又建立立了36個巨大的馬場,同時鼓勵民間養馬,以增加軍馬數量。

武帝時,劉徹任用原匈奴王子金日嘽為驸馬都尉,并将養馬數量擴充到空前的40萬匹。除此之外,武帝還大力從國外進口良種馬。通過和烏孫聯姻換取3000匹烏孫天馬,并通過戰争迫使大宛進貢1000匹良種大宛馬。相比于矮小的蒙古馬,來自中亞的良種馬匹體型高大,更适于沖鋒作戰。

除了馬匹,帝國在騎兵的裝備上也是下了苦功夫。漢代,随着冶金業的蓬勃發展,漢人已經掌握了百煉鋼技術,可以鍛造出遠勝青銅和熟鐵的鋼制環首刀以及鋼制戟頭和矛頭。根據墓葬出土文物來看,西漢中期的騎兵已經擁有了專屬的制式裝備:沖騎多以黑色的劄甲為主,甲胄配備保護肩膀的披膊,有些精銳部隊甚至可以會裝備極具東亞特色的護頸盆領,少數騎手還會佩戴鐵質頭盔。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在使用武器上,漢代的沖騎頗愛鐵戟和鐵矛,這點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是如此。根據絹畫所展現的場景來看,漢騎在突擊時,善用雙手持戟矛攻擊,考慮到西漢時尚不具備馬镫和高橋馬鞍,這裡便需要騎手進行高難度的騎術訓練。據文獻所示,漢騎在攻擊時,被反震落馬是經常發生的事。

雖然西漢沖騎的表現非常突出,但其昂貴的配套裝備使得沖騎數量隻能占帝國騎兵總數的一小部分,帝國中絕大多數的騎兵還是裝備半身劄甲或者無甲的輕騎兵。他們的作戰方式與匈奴等中西亞遊牧民無異,即采用帕提亞戰術(回旋騎射),在戰場上輔助沖騎、輕車和步兵作戰。

憑借強大的騎兵部隊,漢武帝得以多次重創漠北匈奴,得勝的漢帝國從此吞并了河西走廊,并開始染指西域。在強大的武力壓迫下,西域諸國紛紛歸順,絲綢之路由此誕生。

絲綢之路給後世留下的諸多印象往往僅停留在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但軍事層面上來講,絲綢之路也是将相對先進的西亞和東南歐軍事技術引入遠東的重要視窗。武帝之後,華夏文明可以在軍事上長期保持較為強大的水準,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絲綢之路的軍事文明交流。

比如說,西漢前中期雖有沖騎,但與同時期已經在西亞頗為流行的具裝沖騎相比就差好幾個檔次了。但随着絲綢之路的交流,在西漢晚期,根據《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所載,當時武庫的中的馬甲數量已經高達5330套,包括皮質的馬匹用“當胸”。由此推斷,在這個時期,中國或許已經迎來了自己的半具裝騎兵。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雖然史學界對此仍然存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緊随其後的東漢時代,半具裝騎兵已經是華夏大地上的常備重騎了。我們尚不能得知中國的具裝到底是來自于從前的重型戰車還是西亞的具裝騎兵,但接下來這個裝備卻是實打實可以确定是随着絲綢之路進入漢帝國的——高橋馬鞍。

這個來自西亞帕提亞帝國的騎兵科技實實在在的改變了漢帝國的重騎兵發展,在那個沒有馬镫的時代,沖擊騎兵随時都有可能被突擊所帶來的反沖擊力撞下馬匹。而高橋馬鞍的出現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前後隆起的鞍橋確定了騎手的前後穩定性,使得騎手可以更專注于猛沖突擊。相對應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具騎的沖擊殺傷效果,東漢重騎兵所裝備的騎矛是要明顯多于戰戟的。同時根據出土文物繪畫顯示,相比于西漢沖騎雙手持矛戟攻擊,東漢沖騎更善于單手夾槍或者反手握槍沖擊,是以也更善于對步兵方陣進行攻擊。

由于東漢的長期對手依然是來自北方的匈奴,漢騎更多需要的依然是輕便和高機動性,是以雖然東漢初年便已經流行開半具裝,可是終東漢一朝,具裝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發展和突破。倒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各地漢軍的對手由輕裝騎射的匈奴人變成了身披鐵甲的諸侯武裝,軍閥們對于具裝騎兵的需求開始日益凸顯。雖然連年的征戰削減了漢騎的數量,但是各軍閥軍中的重騎兵比例卻顯著增加。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官渡之戰時,曹操稱袁紹有馬铠三百,而自己的馬铠不到十具(馬铠時鐵質具裝)。擊敗袁紹後,曹操政變擴充了自己的重騎兵部隊,到西涼之戰時已經擁有規模五千人左右的半具裝騎兵了。

相比于漢帝國對騎兵那種自始至終的鐘愛,羅馬人對騎兵的态度可謂是從不重視到愛不離手。這倒也不奇怪,尚在羅馬共和國早中期,羅馬人的勢力還沒有沖出亞平甯半島,而意大利地區多山地地形并不适合騎兵發展,雖然當時的羅馬共和國擁有這一批裝備精良的公民騎兵,但隻是作為軍團的輔助,無法像塞琉古這種騎兵老字号王國相比。

即使和同時期的伊比利亞重騎兵、高盧重騎兵對比,共和國的公民騎兵也是敗多勝少。能有後來橫跨地中海的霸業,羅馬人所依靠的還是重步兵軍團。但大規模軍團在曠野作戰,軍隊的機動性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無論如何羅馬人都要配備上騎兵。不過既然自家的騎兵不靠譜,那就用别人的嘛。是以羅馬人在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同時,也用盡手段去拉攏騎兵王國成為自己的盟友并協同自己作戰。

比如在對戰塞琉古的馬格尼西亞會戰中,羅馬人是憑借着盟友加帕瑪王國的重騎沖鋒擊潰了塞琉古的“鐵甲罐頭”;紮馬會戰中,羅馬方面最終能擊潰漢尼拔的西班牙騎兵也是依托了盟友努米迪亞王國的重騎兵。

馬略改革後,公民兵變成了職業募兵,孱弱的公民騎兵也就此消亡。反正有強大的外族騎兵做依靠,自己隻要把握好軍團步兵和炮兵部隊這兩張牌便足夠了。羅馬人一直抱着這種想法,直到他們遇到了帕提亞人。

公元前54年的卡萊之戰中,克拉蘇率軍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孤軍深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随後遭遇了帕提亞騎兵的襲擊。雖然這場戰争中,羅馬人的失敗主要歸結于克拉蘇的多次指揮失誤,因為從後來的羅馬——帕提亞戰争史來看,軍團步兵配合羅馬輕步兵在數量龐大、補給充足和占據地利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虐殺帕提亞的騎兵。但羅馬人還是從這場戰争中發現了一些問題——高盧騎兵雖然骁勇,但是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帕提亞具裝騎兵面前,隻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建立一支屬于自己的重裝騎兵迫在眉睫。

時間進入帝國時代,羅馬人在外族騎兵的基礎上成立了專門的騎兵輔助軍團,這些騎兵裝備有完備的鎖子甲或鱗甲,持有專門的短矛、羅馬長劍和大型的橢圓盾。作戰時負責軍團步兵兩翼的安危,通過襲擾戰術破壞對方沖騎的沖擊戰術,轉而将對方拖入自己更擅長的肉搏近戰。

憑借輔助重騎兵的作戰,羅馬人逐漸縮小了同帕提亞人在騎兵作戰上的差距。不過帕提亞人的鐵甲具裝重騎所帶來的恐懼并沒有消散,羅馬人深谙自己必須擁有一支同樣強大的具裝騎兵,才能長久的維系自己在東方地區的利益。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恰好,斯基泰人的一支——薩爾馬提亞人加入了羅馬軍團,除了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弓騎兵外,還給羅馬皇帝帶來了在東方戰場上夢寐以求的東西——鐵甲具騎。

薩爾馬提亞人并非是羅馬人的盟友,事實上他們經常會在多瑙河流域給羅馬人造成不小的麻煩,不過還是有不少的薩爾瑪人願意接受羅馬的征召成為雇傭騎兵并對抗來自東方的波斯人。

在經曆了三世紀多次皇權動蕩之後,羅馬軍團的編制再次發生了變化。因為經濟的破壞以及廣袤領土下層出不窮的叛亂,曾讓帝國引以為傲的羅馬軍團步兵如今卻成了昂貴的累贅。漫長的邊境線上,重步兵的機動性顯然已經不足以應對那些随時出沒的蠻族戰士。同時連年的征戰以及過大的領土使得僅靠羅馬公民已經不足以補足需求不斷的軍團步兵。

為了補足人口缺失,帝國隻能不斷的擴招蠻族戰士加入羅馬軍團,并不斷縮減步兵開支去強化機動性更強的羅馬騎兵。

羅馬軍制的變化以及薩爾馬提亞人的加入,都預示着一個現象——屬于軍團步兵的時代結束了,而羅馬騎兵終于成戰場的輔助軍團榮升為軍團的精英。

多年媳婦熬成婆,隻可惜威力上還欠點火候。

可能是步兵玩得太溜了,突然換成騎兵手牌的羅馬人突然不會打仗了。

公元356年,羅馬人在科隆對上了日爾曼的阿勒曼人。在裝備和人數都占優勢的情況下,羅馬人險些輸掉這場戰鬥,原因是過早地使用了沖騎,反而被阿勒曼人的輕步兵打了個措手不及。最後竟是靠着已經日暮西山的重步兵和弓騎兵才挽回一成。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眼下,羅馬人的騎兵還欠改造,可是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然而在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在逝世後把土地分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從此帝國分裂成了東西兩個羅馬。

緊接着,羅馬人迎來了哥特危機和一波又一波的蠻族入侵。在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中,西羅馬支撐不住,率先滅亡。東羅馬在東方民族的幫助下僥幸躲過了這次危機,在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重新屹立在地中海的一岸。

更值得慶幸的是,東帝國在曆經了兩個世紀的摸索之後,終于熟練的掌握了具裝重騎的使用方法,并與當時最強的波斯薩珊具裝騎兵展開了世紀對決。

大漢騎兵vs羅馬騎兵,究竟誰的戰鬥力

但此時的羅馬,還是羅馬嗎?

回到開始的問題,總的來看,羅馬騎兵的裝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是要優于漢騎的,尤其是裝甲方面,這主要是科技水準的差異。但從戰績來看,羅馬騎兵雖然在最後成為主力,但直到東帝國時期才能不斷拿出像樣的戰績,反觀之下,漢帝國的騎兵們則是一次又一次的創造了驚人的戰果。

圖文分享自頭條号:老孫的火器工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