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從滿人建立清政權開始,再到後來的一步步衰亡,為我們充分展現了一個封建王朝由興到衰的過程,而且清朝的滅亡标志的不隻是一個朝代的滅亡,還是中國自秦政權以來封建王朝的終結,這是一股潮流,也是一種大勢。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這座苟延殘喘的“大樓”倒塌後,并沒有突然的神隐,而是辭掉了自己所有職位,回到家中過上了退休生活。他在曆史上的記載為“被迫”辭職,但好在當時的載沣已經認清了形勢,沒有去阻擋“民主大潮”,沒有像他的兒子溥儀一樣,為了複清去投靠日本人,去做分裂中國的利器。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年少有為的皇家子嗣

很多人都以為載沣的發迹是因為溥儀的繼位,畢竟沒有細心去研究晚清曆史的人,都隻會在宣統年間去尋找攝政王載沣的名字,卻不會去留意還隻是醇親王的載沣。在一八八三年的時候,載沣呱呱墜地,劃破天空的一聲聲嬰孩哭泣,便是醇親王府内最大的福音與歌聲。

他是在一八九零年的時候世襲醇親王,在他十八歲時,德國公使因為惹怒了義和團而被殺害,德國借此事對清廷施加壓力,為了能夠将這件事情處理好,為了緩和兩國之間的“友誼”,清廷選中了載沣,也正是這樣的一次機遇,使得載沣在近代曆史上大展拳腳。

當時德國為了讓清政府展現“誠意”,特意要求清廷派人來訪時,必須要有一位親王級别的人參與,慈禧之是以選中了載沣,一方面因為他是慈禧太後的親外甥,地位和血統的崇高是其他親王不能比的,另一方面慈禧也考慮到了載沣的年齡尚小、血氣方剛,即使到了德國,德人出言侮辱、羞辱,載沣也是可以據理力争的,畢竟他還是一個十八歲的親王,有着自己的個性,即使是惹出什麼纰漏,清廷也有回旋的餘地;如果換做的是一個資格、閱曆尚老的親王,在外做事時便會有所顧慮,即使不會對德人的要求妥協,也會在做事時處處考慮,事事考慮,這便會缺少一種果斷,一種性格,難免會使其個人受氣、國家受氣。

果不其然,在醇親王載沣到達德國後,德人要求載沣向當時的德皇行跪拜禮,但是為了國家的尊嚴,十八歲的載沣據理力争,堅決不向德皇行跪拜禮。此舉不僅使得國内臣民紛紛叫好,也讓德人對中國刮目相看。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因為當時載沣的年齡尚小,是以對于新事物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洋人國家的神奇,為了能夠一探究竟,他便想利用此次出國通路德國的機會,一鼓作氣的将德國周邊的幾個國家遊曆一遍,在知道了載沣的想法後,德國當局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并阻止和攔截了載沣想要繼續通路英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的想法。

為了不激怒德國,載沣在後來還是妥協了,畢竟他已經順利的完成了慈禧太後交待的任務,如果此時因為自己的私欲而重新得罪德國當局,這是一件劃不來的買賣。

正是這次通路德國的旅程,讓載沣開闊了眼界,并順利的為清政府立下一功,這為他在後來繼續成長、深得慈禧信任埋下了伏筆。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見到自己外甥順利的完成了任務,慈禧太後的心中很是高興,因為一方面載沣的歸來起到了平息德清沖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載沣是自己委派的人,他的順利則代表了老佛爺的用人正确,可進一步鞏固慈禧在清廷中的地位。

是以,此次任務的完成,載沣等于是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在光緒二十九年的時候,離載沣完成任務已經過了兩年多,他也從原本的十八歲成長為了二十歲。在他剛滿二十歲時,朝廷便将他提拔為了随扈大臣,三年後又将他提拔為了健銳營負責人、正紅旗滿族都統。

此時的載沣還隻是負責軍事上的事物,但是在後來的幾年中,他的位置和權力慢慢地走向了上升的快車道。

載沣分别在光緒三十四年、宣統年間,擔任了軍機大臣和攝政王的重要職位,特别是在宣統年間,載沣的位置可謂是極其重要,一字一句都有着很重的分量。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盛世的皇帝好當,亂世的重臣不好做

在宣統皇帝,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溥儀皇帝登基後,他的父親醇親王載沣擔任了大清朝的監國攝政王,整個王朝的命脈都緊緊的握在他的手中,他同時也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局勢,明白自己接手的是一盤什麼樣的殘局。說句難聽的,如果不是溥儀成為了大清國的皇帝,載沣很可能就不會去做這個監國攝政王,但偏偏溥儀在後來通過葉赫那拉氏太後的懿旨,成為了大清的接班人,自己就更不能再唯唯諾諾的推脫了。

每個人都有一顆登上權力巅峰的心,但就那樣一個危險的局勢而言,載沣的這個位置是不好做的。當年為了剿滅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朝廷讓很多漢人回鄉團練,這便導緻了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小,地方的實力越來越大。而在這三年的執政中,載沣一方面想要穩固住國内的形勢,另一方面還是想着将兵權和勢力從地方大吏手中收回。

可地方勢力做大已經是根深蒂固的事情,載沣的努力也是杯水車薪,雖然在後來制約了威脅最大的袁世凱,但最終還是遭到了袁世凱的反撲。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攝政王的神隐和後來

“神隐”的意思是“被神秘的力量藏了起來”,具體指的是一個人從人間蒸發,沒有了音信和去向、不知所蹤等。可事實上在宣統三年後,清朝的基業垮塌後,卸任了攝政王的載沣回到了自家的大院中開始了“退休”生活。即使是在知道“張勳複辟”的行動,也沒有想要去參與的打算和行動。

值得一談的是,在載沣知道溥儀受日本人引誘去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後,很是生氣,不僅不支援溥儀,還不停的規勸其不要聽信日本人的讒言,小心被利用。

攝政王載沣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隐了?

在這期間,即使日本人花重金想要收買這位前朝攝政王,可載沣就是不為所動。

在一九五一年的時候,這位曾經叱咤風雲的攝政王,大清的最後一位權臣在北京病故,享年六十八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