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中國自東周以來戰争不斷,但似乎少有專門的軍事院校。

軍官将校的養成,要麼是家庭教育,如孫子項羽;要麼是拜師學藝,如孫膑龐涓;更多地是親曆戰場積累經驗加上自讀兵書。雖然先秦太學裡面有軍事課,前秦苻堅辦過軍官教育訓練班“教武堂”,但都沒有形成正式的國家軍事教育體系。直到宋朝,這種情況才有了改變。

下面就來講一講宋朝是怎樣開辦國立正規軍校的。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戰國鬼谷子辦過“兵學”,但是這種師徒式教育和軍校還有很大差別

第一次辦學失敗

宋自開國以來,就面臨着邊境上的強敵壓力,且宋軍戰力一般,打起戰來吃虧的多。到了宋仁宗時候,西北的黨項人李元昊又鬧了起來,大宋王師威風凜凜地出去平叛,結果大敗而歸,舉國震動。大臣範仲淹、富弼痛定思痛,認為戰敗很大的因素是由于官員“不習兵事”,便向皇帝上書提出了要建立專門學校,提高官員的軍事素質。于是大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5月21日,大宋國防大學——大宋武學,正式成立了!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範仲淹,提議辦武學,曾被譽為“胸中有十萬甲兵”

學校校址選在著名軍事家姜子牙廟内,學校辦學初衷是提升軍事幹部的業務能力,是以主要招生對象是從事部隊工作的,或有志于獻身國防事業的大宋官員。但學校一開,居然沒幾個學生來學,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招生對象是官員,宋朝本來是重文輕武,地方上的官都不想去做軍隊工作,部隊的官又覺得打戰這東西沒必要去學校專門學。另外武學還不斷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非議攻擊:想當初,諸葛亮、杜預、裴度,都沒上過什麼軍校,也不是專門學軍事的,人家不一樣會打戰?開軍校有啥用?就這樣,宋朝第一所軍校在慘淡經營了95天後,關門大吉。

終成規模

但事情沒有這樣結束。時隔30年後,王安石開始了聲勢浩大的熙甯變法運動,為求富國強兵,重新開設武學,又提上了議事日程。熙甯五年(1072年),6月27日,宋神宗下诏重辦軍校。這一次大宋武學終于站穩了腳跟,一直開到了宋朝滅亡。宋徽宗崇甯年間,又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地方武學,自此形成宋朝中央地方兩級的軍事教育體系。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王安石變法,重開武學也是一項内容

中央武學仍舊設在京城的姜太公廟裡,姜太公在宋時被封武成王,宋朝時的武聖人還是老姜而非關二哥,學生名額有200人,南宋減為100人。地方武學目前見于文獻的北宋有17所、南宋有22所,多設在富裕的江南後方,以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前線也設了幾處,用于就地培養軍事人才,學生人數“大縣五十,中縣四十,小縣三十八”。地方武學作為中央武學的下一級學院,給中央武學輸送生源。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姜子牙在唐時被封武成王,唐宋時武聖即是他

招生簡章

重新開辦的武學,為避免上次胎死腹中的情況,改變了招生計劃。武學招生主要不再面向在職官員。“無品使臣”“未參與門蔭”者,“草澤人”等,持有官員推薦信就可以參與招生考試,招生考試先考騎馬射箭,再考文化課。如果有“路轉運史”以上官員推薦,就免試錄取。到了南宋,連推薦信都不要了,而且限制保送生名額在10人以内。武學主要面向社會招生,報考的人不少是破落的官二代和科舉落第的書生,給他們鹹魚翻身多了條路,武學也終于不怕招不到人了。

教學科目

好不容易考上軍校,學校裡頭又學啥呢?學“諸家兵法、武藝、曆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三大類内容:軍事理論、軍事技能、思想政治教育。

軍事理論學習用的教材就是曆代著名的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衛公問對》、《司馬法》這七本重要的兵學著作,宋朝政府把他們編成一套,稱《武經七書》作為武學教程。後來又編了一部《武經總要》也列入必修課本。

《武經總要》可以說是古代軍事科技的百科全書,共四十卷,前20卷講軍事制度、各種行軍作戰條例陣法、并介紹了各種作戰武器,并繪有詳圖說明。後20卷是案例分析,評判了宋前曆次重要戰例的成敗得失,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武經總要》中戰車圖

軍事技能主要學的是騎馬射箭,學員站立要能拉開一石三鬥的大弓,騎馬要能拉開八鬥的大弓。北宋的一石有81.5kg,南宋的一石有75kg,一石有十鬥,想想看也不容易。

思想政治課,主要學的是《論語》、《孟子》、《春秋》這些儒家經典,儒學是宋代的國家意識形态。朝廷向武學生灌輸儒家忠義節烈的觀念,讓他們忠于皇帝,忠于國家。

升學考試

上完了課就要考試了,武學總共有三個年級,分别叫外舍、内舍、上舍。期末考試叫做公試,每年春秋兩季進行,考筆試(理論知識)和體育(騎射功夫)。成績優秀才能更新,成績不合格就要蹲班留級甚至降級,如果考試連續三年不及格,那就要被勸退了。升學考試是有難度的,因為每一級都有名額限制,北宋上舍30人,内舍70人,是以每次更新考試都會有人淘汰。畢業考試叫“補上舍”試,三年學期滿的就可以參加,要是通過了考試,就恭喜畢業啦。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宋朝騎兵

畢業去向

學生畢業後,去哪裡?在北宋,放心好了,畢業包就業,如果入學前是低級的武官“三班使臣”,則提升為“三路巡檢、監押、寨主”,如果是平頭百姓,則”授予經略司教押軍隊,準備差遣”。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水浒中的花榮,就是“巡檢”“寨主”

到了南宋,不包配置設定了。畢業生要想做官,還要參加武科舉考試。但是武學的畢業生隻要考最後一場殿試就行了,不用再像别人要從地方解試省試開始考起。

以上是中央武學的情況,地方武學畢業則升入中央武學二年級“内舍”進修。

辦學功效和存在問題

綜上所述,宋朝的軍校教育,可以說已經有現代軍校的雛形了,但是宋朝軍校取得了哪些成效呢?在之後宋代抗金抗元波瀾壯闊的民族戰争中,宋軍戰鬥力整體上似乎沒有比辦武學前有質的提升,宋軍名将中也不見武學畢業生的身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宋代武學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武學辦學規模太小,北宋中央武學全校學生隻有200人,南宋不過100人,加上地方武學,總共不到1000人,數千人稀釋在數十萬的宋軍中,難以提高軍隊整體素質。

第二,武學教學内容重理論,輕實踐。武學的課程中軍事指揮實踐的課程太少了。武學雖有排兵布陣演練實操,但是是選修課,升學畢業考試不考,緻使很多畢業生隻會紙上談兵。

第三,武學畢業生授予的職位很低。畢業生最高也隻是授予“三路巡檢、監押、寨主”這一類的官,不過都是從八品左右,等級極低,而且主要都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穩定,不屬于野戰部隊。南宋的武學畢業生要進入仕途還要通過科舉考試,就算考上了武狀元,也隻是授予秉義郎(秉義郎在宋朝52級官階中排46位),這和文狀元馬上任通判(副市長),三年後即入京火速提拔相比,相差甚遠。

宋朝是怎樣辦軍校的,培養出的人才為何沒能提升軍隊戰鬥力

上圖_理學家程頤也曾主管過武學

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軍人社會地位低下。除了部分有識之士,大多數社會精英,文人士大夫更是以從事軍務、談兵論劍為恥。甚至連當過武學校長的程頤都覺得《尉缭子》等兵法粗陋,要把它從課程中删去,代之以《孝經》、《左傳》。在這樣的氛圍下,宋代的軍校想要提升整體國防水準,自然很困難了。

文:獅子吧

參考文獻:

1《兩宋武學比較研究》【J】湖北師範大學學報,2016.8中國軍事科學院,李新偉

2《宋代武學的分布及初步探究》【J】社科縱橫,2012.2西南大學,李曉春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