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盛世。共創康乾盛景的皇帝有3位,分别為康熙帝、雍正帝以及乾隆帝。在這三位皇帝中,最為勤政的是雍正帝,隻可惜在位時間太短,近短短13年就駕鶴西去;而才智謀略最深,也心胸最為寬廣的,則是康熙帝。

在部分人看來,自1644年4月25日,崇祯帝因李自成攻入紫禁城而選擇景山自缢後,大明王朝就亡了,崇祯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就在崇祯帝身亡之時,明朝将領吳三桂選擇打開山海關大門,放清兵入境。李自成因懼怕八旗兵力,倉皇逃出北京,從此後江山易主,中原大地盡歸清政府統治。
但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實際上崇祯帝雖死,明朝卻未亡,剩餘明朝貴族逃到南方建立南明政權,與清朝政權共存。同時雖然李自成沒多久就被清兵收拾了,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卻還在川渝地區盤踞,後來跟南明政權連手,給清政府添了不少麻煩。
公元1661年,24歲的順治帝突然駕崩,年僅8歲的康熙被迫登上皇位。次年,大明與大西政權相繼滅亡,鄭成功率領南明殘部逃往琉球。隻是中原大陸看似已經統一,實際上反清複明勢力一直存在,百姓們也更傾向于漢族人當家作主的大明王朝,而非滿清貴族統治自己,甚至很多學子甯願放棄光宗耀祖的資格,也不想參加清朝科舉考試。
康熙帝六下江南其實都是為了鞏固清朝統治,獲得群眾認可。但除此之外,他還有兩項舉動,是真的稱得上能屈能伸,也的确為他赢得了民心,那就是祭拜朱元璋以及孔子。朱元璋是大明王朝開國皇帝,孔子是統治了封建群眾幾百年的儒家的開創者,這兩位在當時中國百姓心中的地位,都非常高。
康熙帝作為皇帝,乃是天底下最為尊貴的人物,從來隻有别人跪他,沒有他跪别人的道理,但為了清朝統治,他妥協了。6次下江南,6次祭拜孔廟以及明孝陵,六次對朱元璋跟孔子進行跪拜!
其實朱元璋倒還好,畢竟是當上過皇帝的人,康熙本身對于朱元璋也十分敬佩,跪就跪了;但孔子,雖然是天下至聖,可畢竟隻是為皇帝服務之人,康熙帝跪他可真做了不少心理準備,甚至在最開始那次還鬧出了點小風波。
在孔廟祭拜完畢後,按計劃康熙應當去往山東曲阜的孔林,對孔林中的孔子墓進行跪拜之禮。但到了額孔子墓前,康熙卻死活不願下跪。旁邊的臣子看着那叫一個着急,這來都來了,咋皇帝突然鬧起脾氣了呢?一旦光在孔子墓前站着的消息傳出去,說不定還會讓天下百姓誤以為康熙對孔子不敬。
這時一位比較機智的臣子貌似看出了點端倪。原來為了尊重孔子在天下讀書人心中的地位,這孔子墓的墓碑上書寫的并非孔丘墓,而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墓。跪完了大明皇帝朱元璋,還要跪另外一個“王”,康熙這皇帝當的要不要面子啊?
于是他趕忙差人拿來了一塊布,将布蓋在那個“王”字上面。雖然是自欺欺人之舉,卻讓康熙看着好受了很多,是以立刻就跪了下來,向孔子行跪拜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