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别西天的雲彩。——《再别康橋》徐志摩?。很多人獨到徐志摩的詩時,無不是被為他的才華所傾倒。這首《再别康橋》早已經是脍炙人口,成為了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之作。徐志摩的才會母庸質疑,可是人品上卻令人不敢恭維了。

大家聽聞最多的應該是徐志摩和民國四大美人之一的陸小曼的愛情故事,才子佳人自然為人所推崇。可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的名字叫張幼儀。張幼儀生于1900年,比徐志摩大三歲。在15歲時候便在家裡的安排下嫁給了徐志摩。
1918年,長子徐積锴出生。不過沒過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抛下了張幼儀和年幼的兒子在家,一直到1920年,徐志摩才在張幼儀家人的催促下不耐煩的将張幼儀接到了身邊。可是就算接了過去也沒有好好對待張幼儀,整天一副冷冰冰的臉。
其實這一切是因為,徐志摩已經認識了另外一個女子,這個人就是著名才女林徽因了。林徽因出生名門世家,正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才漸漸走上了文學道路。後來又于1920年随父親遠遊歐洲,可謂是在小小年紀就看遍了世界之大,人間繁華。
正是在此期間,林徽因遇見了大才子徐志摩。當時的張幼儀正懷着二胎,而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竟然狠心拉着張幼儀去堕胎。而且還要和張幼儀離婚,張幼儀心灰意冷之下同意了離婚。可是孩子是無辜的,她決心将孩子生下來。
然而令人可是這個孩子在4歲的時候便夭折了,這給張幼儀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後來她便帶着大兒子徐積锴回了國,張幼儀回國後在家族的幫扶下經營起了自己的一份事業,一邊忙于事業,一邊将徐積锴拉扯長大,後來将孩子送出了國外留學。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為飛機失事罹難。令人感動的是張幼儀還幫着徐志摩照顧他的父母。雖然此時的張幼儀早已經不是徐家的兒媳婦了。可是卻從未忘記他們曾經對自己的恩情。而婚姻的不幸隻是因為他們兩個人自己的事。
張幼儀的前半生,從家族安排的包辦婚姻開始,便從此染上了悲劇性的色彩。婚姻不幸,次子早夭,回國後為了兒子在商場孤身奮鬥,一直到49歲的時還保持着單身,直到遇見了一位叫蘇紀之的醫生。
蘇紀之是一名牙醫,和張幼儀一樣也曾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後,發現兩人連性格也十分的相投。逐産生了愛意,不久之後便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了。在此之前,張幼儀寫了一封信給兒子想要聽聽他的意見:“爾在美國,我在香港,相隔萬裡,晨昏誰奉?母拟出嫁,兒意雲何?”
不久後徐積锴也回了一封信回來:“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這封信的大概意思就是,母親替父親守寡30多年,獨自一人将我撫養長大,母親的職責已盡。這個時候母親需要一個伴侶,如果母親跟蘇紀之結婚的話,我會把他當成自己的親生父親。
毫無疑問,徐積锴十分的贊同這門親事,并且表示如果母親張幼儀決定要嫁給蘇紀之的話,他也會把此人當父親一樣對待。徐積锴的這封回信,可以說是對父親徐志摩最好的諷刺了。其實張幼儀早應該明白,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