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剛剛參加完被媒體稱為“反華俱樂部”的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又馬不停蹄開啟東南亞之行,上任以來首次對該地區進行通路。
據路透社、香港《南華早報》12月13日報道,布林肯當天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他将會見印尼總統佐科,并于14日發表關于美國“印太戰略”的演講,随後還将通路馬來西亞和泰國。
報道分析認為,由于東南亞地區已成中美競争的“關鍵舞台”,兩國之間的影響力之争日趨激烈,拜登政府正試圖加強與該地區的經濟和安全合作,以扭轉特朗普執政時期“失信”于東南亞的種種行為,并建立對抗中國的“統一戰線”。
為此,布林肯此行不僅可能會與東南亞國家商談經濟合作架構,還可能就防務、網絡安全和空間能力等領域展開合作。有專家直言,美方想要開展這類“合作”的慣常做法,就是毫不掩飾地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
不過,此番布林肯首站即到訪此前被拜登政府“冷落”的印尼,12月13日淩晨,當布林肯飛機還未落地,印尼媒體《雅加達郵報》就發文直言印尼和美國并非盟友,“交情并不深厚”,可以合作,應當保持距離。
而其他學者則認為,美國想要在東南亞建立一個“抗中同盟”,這一目标不太可能會實作,因為該地區也要考慮中國的态度。分析人士還提醒,相比于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美國同印尼、高棉和寮國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關系也很重要,但同時敦促拜登政府,不要誇大打“中國牌”的作用有多大。

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啟任内首次東南亞之行。圖自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推特
特朗普“失信”于東南亞,拜登“找補”
據路透社報道,此次東南亞之行,是自拜登政府今年年初上台執政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首次前往該地區通路。
出訪前,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外交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克裡滕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告訴記者,布林肯将緊跟美國總統拜登的目标,把與東盟的接觸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讨論重點是在中國的“欺淩”之下加強該地區安全基礎設施,以及美國印太經濟架構的願景等。
在拜登政府看來,東南亞地區對于努力抵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至關重要,但由于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時期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目前在該地區缺乏正式的經濟合作結構,所能施加的影響力有限,而中國的影響力則不斷擴大。
雖然拜登政府尚未闡明所設想的經濟架構将包含哪些内容,但據克裡滕布林克透露,該架構将側重于貿易便利化、數字經濟、供應鍊彈性、基礎設施、清潔能源以及勞工标準等。
路透社報道截圖
分析人士和外交人士表示,布林肯此行可能會試圖說服東南亞國家接納從中國轉移生産的美國公司,以此作為確定敏感供應鍊和發展融資努力的一部分來争取各國支援,但沒有迹象表明,他願意提供該地區渴望的進入美國市場這一條件。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地區經濟學專家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說:“本屆美國政府有責任拿出一項經濟戰略,向我們的盟友和夥伴表明,我們緻力于在該地區開展長期經濟接觸。目前推出的方案在這方面有希望,但仍需進一步充實。”
在古德曼看來,拜登政府的計劃有局限性,但仍具吸引力。“如果你是越南、印尼或泰國,你就會想努力成為蘋果公司重新部署的組裝生産地,這些國家對很多内容感興趣,在說服他們之前,還需要提供更多細節。”
路透社還援引了一名亞洲外交官的話,這名外交官認為,拜登政府今年的一系列動作表現出了想要加強與東南亞接觸的誠意。“但他們在經濟上對中國沒有回應。”他說:“中國在這方面領先了20年,美國需要做些什麼來幫助欠發達的東南亞國家,派遣航母是不夠的。”
布林肯不再“冷落”印尼,當地媒體不買賬
對于布林肯的此次東南亞之行,香港《南華早報》則報道稱,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該地區在美國政府此前屢次背棄承諾而感到不安之後,布林肯通路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四天行程是一種“積極的外交姿态”。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以行程首站印尼為例,此前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副總統哈裡斯曾于7月和8月通路了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這些國家,然而拜登政府的進階官員們的一系列“高調通路”中,卻繞過了印尼,這讓許多印尼人感到受到了“冷落”。
印尼大學國際關系講師穆罕默德·阿裡夫(Muhammad Arif)說:“(布林肯的)行程表明,美國正在考慮印尼在該地區的中心地位,我認為美國方面越來越意識到與印尼合作的戰略價值。”雖然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和助理國務卿克裡滕布林克也曾通路過印尼,但他認為,國務卿本人到訪突顯出“印尼在拜登政府眼中的重要性”。
CSIS的東南亞項目主任格雷格·波林(Greg Poling)則表示,美國在該地區的首要任務一直都是圍繞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展開的,印尼并不在其中,自拜登就任以來,對印尼的外交關注不夠。早些時候,有分析人士呼籲美國優先考慮同印尼的關系,并強調了印尼“目前和未來在東盟中的影響力”。
不過,對于美方此時才想到印尼,當地一些媒體并不感到興奮。有媒體就認為,印尼應當同美國保持一定距離。
印尼英文日報《雅加達郵報》12月13日就發表了一篇題為“印美關系:布林肯先生,我們還是喝咖啡吧。”的評論文章。文章将盟友和合作夥伴的關系,比作兩人見面後分别是去喝啤酒和喝咖啡的關系,以此強調,出于曆史和意識形态等原因,印尼和美國僅僅隻能算是喝咖啡的合作夥伴,而非喝酒的盟友,意指兩國關系“未達火候”。
《雅加達郵報》報道截圖
聯合東南亞對抗中國?學者:美國“夢難圓”
前往東南亞三國,除了談經濟合作架構,《南華早報》指出,布林肯對該地區的首次通路還意味着,美國将進一步與東南亞展開更廣泛合作,領域涉及防務、網絡安全和空間能力等。
據報道,本月早些時候,美國陸軍部長克裡斯汀·沃姆斯(Christine Wormuth)在出席CSIS的一場視訊活動時聲稱,美軍的關注足迹需要從傳統意義上的東北亞擴大到東南亞,加強網絡安全和空間能力,為與中國的“潛在沖突”做準備。
沃姆斯還稱,為此,美國陸軍正開展太空和網絡電子戰演習,加強與印尼、泰國、印度等國的軍事聯系。CSIS一名在印尼的研究員認為,美國可能會與印尼合作,幫助對方建構網絡安全能力,并幫助教育訓練印尼的情報機構。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的研究員柯林·高(Collin Koh)直言,美國做這些事的方法絲毫不加掩飾,就是将所謂“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作為一種“證據”,以此推動這類合作。
不過,報道指出,這些“新興但敏感的領域”最有可能吸引那些與美國有着長期防務和安全關系的國家,比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但對于高棉、寮國和緬甸而言,加強與美國防務和安全關系方面的動機很小,這些國家都在中國的戰略和經濟影響範圍之内,它們會優先發展并保持同中國的經濟和戰略聯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進階通路學者、前五角大樓官員德魯·湯普森(Drew Thompson)就認為,美國陸軍部長沃姆斯的言論标志着美軍戰略前景的改變,此前,美軍主要關注北韓半島。
他認為,沃姆斯說的話是一種緩慢而穩定的承諾表達,不是立即發生的,她試圖讓人們考慮更為多元化的關系和資源,這樣美國軍隊就能有更多機會考慮在東南亞的合作。
不過,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卡爾·塞耶(Carl Thayer)認為,“每一種雙邊關系都需要以讓接受國感到舒适的速度發展”,美國想要(在東南亞)建立一個願意對抗中國的盟友夥伴網絡,這一目标不太可能會實作。
此處,《南華早報》提到了2016年南韓同意部署美國的“薩德系統”,此事引發了中方的強烈反對,最終為保護經濟利益,南韓政府改變了立場。
RSIS研究員柯林·高指出,東南亞國家不會公開支援部署美國敏感的飛彈,諸如“薩德”,因為它們擔心激怒中國。
同時,柯林·高還強調,就算“中國是一個突出因素”,但并非美國所有的安全領域接觸都應該通過打“中國牌”來處理。“美國需要非常小心東南亞的政治敏感性,這決定了防務活動的範圍和程度。”
他說:“允許‘中國威脅’因素淩駕于此類擔憂之上,不能等同于是和東南亞國家進行更深層次軍事合作的好政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