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年遇見無錫的“小确幸”
聽青年講述城市發展的“大幸福”
日前團市委宣傳部推出
“微幸福·青年說”專欄
其中的這位青年講述人
有點厲害
她就是
無錫旅遊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喬筠然
青年講述人
喬筠然,2001年出生于江蘇無錫,現為無錫旅遊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在校生。設計制作的無錫留青竹刻作品于2018年、2020年二次榮獲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平面設計作品榮獲“紙美東方 風雅禮韻”2020第二屆“禮紙”紋樣設計國際大賽優秀獎,并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學生幹部。

我叫喬筠然,2001年出生于無錫雙契軒竹刻世家,我的外公和母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無錫留青竹刻的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竹刻藝術在這個家族中五代傳承。在國中二年級時,外公給我講述了家族中傳承竹刻藝術的曆史和竹刻的傳統技法,我立刻就對這門家傳手藝着了迷。于是,作為雙契軒第五代傳人,我開啟了留青竹刻的學習之旅。
以刀為筆——千琢萬锲始留青
無錫竹刻曆史久遠,技法多樣,風格清雅古樸,留青是竹刻陽文雕刻的特殊形式。竹刻藝人在未經刮去外皮的竹子表面寫字繪畫,然後将圖文以外的表皮鏟掉,形成以竹青為凸起圖紋,竹肌為襯底的陽文雕刻,這種雕刻方法就稱為“留青”。形成于清代末年,以父女、母子、母女形式傳承竹刻技藝,前赴後繼 ,名家輩出 ,曆經120年而不衰 。2008年,以雙契軒為傳承主體的“無錫留青竹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充)項目。而喬筠然正是雙契軒的第五代傳人。
承藝勤果——小荷才露尖尖角
雖出生于無錫雙契軒竹刻世家,喬筠然的童年卻并沒有在竹刻藝術的陪伴下度過,相反,她在外公喬錦洪的親切疼愛中茁壯成長。而或許是受到竹刻世家藝術基因的影響,六年級的小喬筠然被外公問到喜歡什麼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畫畫!”于是便開始了對繪畫藝術的學習。
在喬筠然初二時,外公給她講述了家族中傳承竹刻藝術的曆史和竹刻的傳統技法。她立刻對這門手藝着了迷,并在媽媽的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留青竹刻台屏《天道酬勤》。此後的每個雙休日和寒暑假,除了參加美術教育訓練班繼續學習繪畫技術外,喬筠然總會到外公和媽媽的工作室練習竹刻。
學習竹刻的道路是艱辛的,喬筠然在練習時常常會出現失誤。例如在練習圈邊時,經常控制不住刀尖的走向,進而滑出圖案;在練習鏟地時,偶爾用力過猛是以傷到手指;在練習分筠時,刮刀稍一用力就韻味盡失。雕刻是隻有減法的藝術,一次失誤就無可挽回。
在一次次的失敗與反思中,喬筠然的技藝也得到了提高。2018年,喬筠然的留青竹刻作品《春花挹露》榮獲梁溪區“小工匠”征集評選最高獎“最佳創作新秀獎”。幾年後,喬筠然又憑借作品《月季蜻蜓》在省、市級工藝美術類評比中斬獲佳績。
竹質匠心——天勞工巧日争新
雙契軒傳承五代,每一代都肩負着艱巨的使命。喬筠然作為家族中唯一一個接受了專業院校藝術教育的傳人,表示,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既有高文化素質,又有高技藝水準的竹刻傳人,并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将留青竹刻藝術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這門藝術獨特的美麗!
“與竹為伴,以竹為則”,做人應如竹之謙遜有節,做事應如竹之高潔正直。喬筠然已然将這句家訓深深刻在了心中。相信她也會在接下來的時光裡與竹為伴,潛心鑽研,為大家帶來更多優秀的留青竹刻作品!
我希望
無錫未來可以對非遺文化方面更加重視,向中國、世界展示無錫的文化曆史,讓無錫的城市面貌更豐富更有曆史沉澱。
自己可以在學校好好學習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在課餘好好鑽研竹刻技藝,等畢業後可以将設計與傳統竹刻藝術相結合,把這項非遺在家鄉的土地上發揚光大。
平時多學習些曆史知識,培養文化修養,使自己成為一個不僅擅長技藝也有曆史文化修養的新非遺傳承人。
今年的專轉本考試能順順利利,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