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雙十二的夜晚,遠在阿布紮比的煙花注定要為一個人綻放。是見證“八冠王”的豐功偉業,還是打破“壟斷”迎接荷蘭首冠?一道并不複雜的選擇題,随着曆史性的同分入場,總是“例行公事”的收官戰阿布紮比,在五盞紅燈熄滅1個半小時後,成為比肩“伊斯坦布爾之夜”的神迹。荷蘭國旗揮舞在世界三大體育賽事之一的“決賽”場地,卻并不是“無冕之王”的世界杯,而是“世界最高水準賽車比賽”的F1。維斯塔潘的“大落大起”不禁再次感歎,隻有故事需要邏輯,現實不需要。

而另一邊,在排位賽保守過關的漢密爾頓明顯賭在正賽。起步的“撿皮夾”或許比預想的undercut來得早了些,但這種“無法”用輪對輪解決問題的“隐患”,在莫泊桑都寫不出來的“巧合”之下,在最後一圈“引爆”了賽季23站的所有努力。佩雷斯的“人為”,拉提菲的“天意”?這是一本翻不完的賬。英國站的“碰碰車”,匈牙利的“保齡球”,這是一碗端不平的水。在“必須”、“至少”有一圈的安排下,漢密爾頓眼看着維斯塔潘成為賽道上飛翔的荷蘭人。“被算計”的漢密爾頓,猶如足球場上無數成就經典的“争議”一般,映襯了這項賽事的偉大。原來F1的經典與影響力,從未遠去。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F1并不想“造神”,隻是“神”也得借助電的力量

随着舒馬赫的退役,以及F1規則的“魔改”,這項賽事在21世紀的第2個十年裡飽受“诟病”。下滑的收視率,沒有懸念的賽果,紅牛車隊的“四連冠”為一個時代畫上了句号。2014年,F1正式進入“混動時代”。這項“争議”巨大的改革方案,将F1賽事拉入1.6T V6的“小排量”時代。更低的紅線轉速、渦輪增壓,以及動能回收的加入,在那個談渦輪都是“離經叛道”的年代,成為衆多車迷“看不懂”的操作。但F1要做的,其實是降低發動機的能耗,并增加電氣化的比重。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如今來看無比争取的路線,在當時就是“違背祖宗的決定”。在大家總是津津樂道此前的F1為民用車提供了多少好技術的時候,很少有人看到,其實F1賽車的結構其實“并不複雜”。沒有車身穩定系統,甚至沒有ABS。有的是前後刹車比可調節,以及可調式尾翼DRS等等。不要說這種機械性極強,且可靠精度要求極高的技術,能給民用車帶來多少啟發。備受崇拜的F1時代,賽車必須保證高強度、高速度下的極緻可靠和急速反應,也成為了高高在上的速度機器。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進入混動時代之後,F1賽車更有“現代汽車”的樣子。MGU-H熱能回收、MGU-K動能回收、動力模式(發動機和電動機的輸出調節)等功能,現在來看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暖胎圈充電,飛馳圈放電,這已經是路人皆知的戰術。當車迷還在懷念賽中加油的時候,對電能的運用,成為決定能否超車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F1是汽車工業和競技體育的巅峰,将其歸結為對機械結構的崇拜,反而是背離了初衷,陷入狹隘範疇之中。比方說現在已經“爛大街”的動能回收系統,它早期在F1的初級形态KERS中,其實分别有機械飛輪回收形式,以及電池+電動機動能回收形式。現在你能想象在民用車之中再加一個“變速箱”系統,用機械飛輪回收動能嗎?電能的運用,恰恰是F1追求速度的又一探索。隻不過梅賽德斯奔馳車隊抓住了先機,幾乎“霸占”了這一時代的榮譽,成為圍場内的“神車”。也可以說這把鋒利的“銀劍”,更會借助電的力量。

承前啟後,F1技術與民用從不分開

前面提到的動能回收系統,是近年來F1技術下放民用車的經典案例。而在早期汽車工業尚在機械領域積累時,諸如VTEC發動機、渦輪增壓發動機、主動懸挂系統、空氣動力學、四輪轉向、通風盤式刹車等等,都是F1領域貢獻的技術延伸。甚至也還有換擋撥片、多功能方向盤這些小細節的貢獻,讓民用車的駕駛更高速、高效,也更富有樂趣。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而随着機械結構方面的進化,F1為民用車的貢獻也勢必會更多的湧現在電子電氣化領域。比如在混動時代的F1比賽中,你已經可以看到很成熟的BMS電池管理系統,熱能+動能回收系統,車輛ECU系統(渦輪轉速、動力模式),車輛TCU系統(換擋、離合器控制,差速鎖鎖止比例控制),以及駕駛操作、賽會管理、資料傳輸等闆塊的系統控制等等。而且這些權限負責的分屬于FIA、車隊、直播信号、駕駛員等等。相比民用車的複雜程度,以及可靠程度,F1賽車能夠給到更多複雜運算和穩定輸出的技術引導。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對于廣大車迷來說,也可以回憶一下,現在的轉播鏡頭畫面是不是更豐富了。多角度的攝像頭,更清晰的畫面,以及輪胎磨損狀态、兩車資料對比等等。我現在都不能忘記昨天轉播裡,維斯塔潘“封神”一圈的車内畫面。晃動的視角,仿佛置身在賽車之中,不自覺的屏住呼吸。而對輪胎的監控,不由得回憶起過去賽中加油的時代。當時的轉播隻能根據加油的速度,預估到底加注了多少燃油。而我們現在的民用車之中,胎壓監測終于不再是奢望了。

在讀不懂的F1落幕之時,看懂本田/奔馳藏着的夢

伴随2014年F1規則之後的又一次大改,2022賽季的F1賽事還将對目前的規則進行“大改”,并将進一步弱化機械性能在F1賽車之中的地位。比如更簡潔的前鼻翼、尾翼,以及剔除破風闆,和更規範的DRS等等。這樣會“糾正”F1賽車多年在空氣動力學方面“着魔”的狀态,減輕跟車狀态下的壓力,讓速度利用的更為純粹。同時,18英寸的輪胎,也更接近于民用車的标準。最後,新規還将“當機”現有的燃油動力單元開發程序。并啟用第二代生物燃料(E10燃料)。而F1甚至還計劃在未來啟用100%的生物燃料作為能源。

寫在最後:

可以看到,新規下的F1賽事,将不僅局限在電氣化領域的技術革新,而是将觸角延伸到新時代的各個領域。未來,我們勢必還将會見到很多源自于F1的技術和理念,被引用到我們的民用車之中。在隔壁兄弟賽事FE瘋狂“整活”的情況下,也許F1的發展道路也會曲折,但它一定不會沒落。維斯塔潘與漢密爾頓的這一場雙雄會,隻是将這些年F1轉型沉澱期的“暗戰”移到了台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