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咱爸咱媽】你有多久沒對父母說“我愛你”了?

編者按

百善孝為先。時代在變化,孝文化的内涵也在變化,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援父母的業餘愛好……今日起,本報推出《咱爸咱媽》欄目,通過講述市民身邊的故事,分享父母和子女之間那些溫暖動人的情感,倡導敬老孝老之風,讓老人們獲得更多的關愛。

“愛要大聲說出來”是廣告語中經常引用的一句話。表達愛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但語言是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表達愛的方式通常是含蓄而内斂的——父母不愛說,子女不好意思說,很多時候就錯過了表達感情的最好時機。

【咱爸咱媽】你有多久沒對父母說“我愛你”了?

你對父母說過“我愛你”嗎?

“你對父母說過‘我愛你’嗎?”連日來,記者進行了一個小調查,讓調查對象對父母說出“我愛你”或者其他對父母愛意的真情表達,看父母作何反應。多數市民表示“開不了口”,少數市民表示“願意嘗試”或已經說過。

“不了不了,想想都受不了。”關于“開不了口”的原因,多數市民表示太肉麻了,部分市民則有自己的擔憂“我這段時間情緒低落,突然說這個怕爸媽擔心”“每次我爸給我錢,我都會說‘愛你喲’,說這個我爸會不會以為我想跟他要錢”……

當被問及是否聽過兒女親口對他們說過“我愛你”時,市民段女士搖了搖頭,脫口而出:“從來沒有過。”市民陳先生則說:“孩子小時候跟我說過‘爸爸,我愛你’,長大以後就沒說過了。”在記者的采訪中,很多為人父母的市民都表示沒有聽到過孩子說“我愛你”。

面對這些回複 笑着笑着就哭了

當兒女們鼓起萬分勇氣,醞釀好各種情緒,好不容易憋足勁兒說出那3個字,卻遭遇父母的尴尬反應:有木讷的爸爸問“什麼意思”,有時髦的爸爸回複“比心”表情包,有媽媽溫情地說“我也愛你”……也有媽媽一臉懵地反問“為什麼說愛我”。

“媽,愛你。”“爸,愛你。”長年在外地工作的市民小睿編輯了兩條微信,分别發給了父母。小睿說:“收到消息,我媽立馬就打了視訊電話過來,說不知道我在弄哪一出,問我是不是想家了。我爸當時正在做飯,顧不上看手機,他以為我隻給我媽發了消息,在一旁酸溜溜地接話說‘嗯,就隻愛你媽一個’。當時,隔着螢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的失落。”

從小到大,市民韓女士經常會直接地表達對父母的愛意。嫁到外省以後,她幾乎天天都會給媽媽發資訊。收到她發的“我愛你”後,韓女士父母的回複都是“我也愛你”。“收到資訊後,我第一感覺是她帶孩子累了,想我啦。”縱然已經習慣了女兒時不時的撒嬌,韓女士的媽媽還是暗暗地為女兒擔心了一把。

向父母表達愛時 言語要柔軟些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兒女不知道該怎麼把對父母的關愛與惦念轉化成語言——有時候,想打個電話給父母,問問他們最近還好嗎,卻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他們害怕父母說“不好”時自己無能為力,更害怕父母騙自己,身體有恙還要逞強說“很好”;在外面時各種想家裡的好,但是一回到家似乎又羞澀了幾分;有時候在外面經曆了一些打擊或是壓力,很想打個電話說一句“我想家了”,拿起電話卻又怕父母擔心。

市民張女士的兒子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外地工作,母子倆一年到頭見不到幾次面,平時隻能靠打電話關心對方。“我家孩子好話也不會說,更别提這些‘肉麻話’。”張女士說,兒子經常在電話裡語氣嚴厲地讓她去做體檢,或是很兇地問她“給你買的鈣片為啥不吃,非等哪天磕了碰了再吃嗎”。

“我們一家人都不太擅長表達情感,他明明本意是在關心我,但有時候可能會用錯語氣。沒事,我懂就行。”了解歸了解,但也不是沒有期待,張女士希望兒子可以把關心的話說得柔軟一些,不要聽上去那麼刺耳。

對父母的愛要大聲說出來。在此,記者建議每位做兒女的,不要吝啬你的語言,勇敢地向最親的人,說出那些自己蘊含已久、羞于表達的話語。

· ENJOY ·

記者 張婵

編輯 蔡婧

稽核 高如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