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沒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說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是否會順口的接下“人間正道是滄桑”呢?那你又是否知道,這兩句并非為一體,“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半句詩,可是被認為是“奇絕無對”的,從唐朝便出現上半句,卻等到宋朝才有人能夠對出合适的下半句。事情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再詳細講講。

話說,大唐王朝作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不僅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在文化上,亦是有着很大的發展。唐詩更是流傳千年、至今不衰,而唐詩的繁榮則離不開一個個才情過人的唐朝詩人。

唐朝作為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著名的詩人自然是有許多的。而唐代詩人之中,又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等人為佼佼者,他們所著之詩流傳萬世,受千代人所追捧。

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沒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便是有着詩鬼之稱李賀,他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是與杜甫、李白、王維齊名的著名詩人。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奇絕無對”的半句詩,便是出自這位李賀的手筆。下面先簡要介紹一下李賀。

李賀他出身不凡。他出生于一個破落貴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後代,是唐宗室的遠支,也算是出身貴族了。隻是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家道中落,在昌谷隐居。

舉進士不得的李賀,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往返長安,也許是憑借皇室遠親的身份和良師益友韓愈的舉薦,雖說他在極其重視科舉成績的唐代做了幾個小官,但卻卻依然是仕途慘淡。

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沒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而當他被命運擊垮,并且再也不複當初志得意,而是滿含憂含憤離開長安時,他便把悲憤寄托給由漢武帝所制、魏明帝所遷的金銅仙人,由此寫下了著名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其中便包含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據朱自清《李賀年譜》推測,這一首詩大約是公元唐元和八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京赴洛,并在途中所作。當時,李賀他“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銅仙人耳”。

自從天寶末年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一蹶不振。李賀的那“唐諸王孫”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

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沒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在面對這嚴酷的現實時,李賀的心情很是不平靜,他急盼着建立功業,重振國威,同時光耀門楣,恢複宗室的地位。但卻不料進京以後,到處碰壁,因仕進無望,報國無門,最後不得不含憤離去。

而這《金銅仙人辭漢歌》所抒發的正是這樣一種交織着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在離開長安之後,李賀便一路向西,曾做過3年的軍隊幕僚。當時唐代已經顯現出動蕩的苗頭,割據勢力猖獗,李賀的新老闆讨叛無功索性告病修養,無路可走的李賀強撐病體回到河南家鄉,不就病死,享壽二十七歲。

然而,雖說李賀仕途慘淡,但他給人們留下了驚豔的詩句,而這“天若有情天亦老”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句。

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沒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倘若上天也有感情,也會随着歲月蹉跎而老去的,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這便是李賀詩中含有的情感,在著名詩人輩出的唐朝,竟然沒有人能夠對出工整合适的一句,着實令人瞠目結舌。

等到宋朝,才有一個詩人得以對出後半句,他便是石延年。宋朝同唐朝一般,都是詩人輩出的年代,而當石延年偶然聽到李賀的那半句詩時,酒醉的他竟然随口便對出“月如無恨月長圓”!跟其他人為了對仗而寫出的詩句不同,石延年的這半句詩不僅是對仗工整,更是貼緊了李賀的悲憤情愫,仿佛就如同李賀親愛寫出的一般,是以也得到了一衆詩人的廣泛稱贊。

隻是沒想到,李賀的半句詩,竟然讓無數詩人“折腰”,等到宋朝才有石延年可以對出合适的半句。

李賀抛出了那一句千古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詩一直以來被衆多文人雅士所對,從宋代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到元代元好問“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隻無情好”,乃至于近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足見其影響力。

對此,你怎麼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