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為何在《辛醜條約》上簽“肅”而不簽本名?

晚清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屈辱,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卻一直在我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一直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記憶裡、印在了我們那顆頑強的自尊心上。而在那個時候,有這樣一個人,有人說他是“賣國賊”被千夫所指,也有人說他是清朝的“補洞王”和“替罪羊”。在這些褒貶不一的評價中,曆史慢慢的将這樣一個人物呈現在了我們面前,他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為何在《辛醜條約》上簽“肅”而不簽本名?

《辛醜條約》的背景

這份條約的簽訂,标志着我國在真正的意義上,已經被列強所控制,标志着中國的戰敗。這個條約的起因,是因為太後冒然向世界發動的作戰宣言,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她會有如此的膽子,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所宣布的這些決定,帶給了這片土地已緻命的傷害,同時也動搖了清朝王庭的根基。當然這些不是最為可笑的,可笑的是,這個國家實際上的統治者,在捅了這麼一個爛攤子後,不僅沒有主動的去将這個責任承擔下來,卻第一時間讓自己手下的大臣李少荃來和這些情緒激動,手持鋼槍的洋人進行交流。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洋人想要的不隻是錢财,還有将這個古老民族徹底奴役的心,他們想要徹底擊碎這些腐朽王公們的自尊心,進而能夠在這裡,在炎黃曾經統治過的土地上大肆的掠奪,大肆的去侵略。

李鴻章為何在《辛醜條約》上簽“肅”而不簽本名?

雖然中華群眾們面對的是這些裝備優良的聯軍,但他們卻絲毫沒有膽怯,不論是曾經的義和拳等民間組織,還是清國的士兵,都不顧一切的投入到了這樣的一場戰争中,他們想要守護的不是這個處處讓他們失望的王朝,而是他們腳下的寸土,他們兒時的記憶。但是,面對精良的列強士兵,雖然他們擁有無謂的心,但卻戰勝不了這些現實的、具有高強殺傷力的火器,最終,北京城門随着一聲聲炮火的攻擊下,逐漸失去了控制,直到越來越多的洋兵們湧入,人們才慢慢接受了北京已經被攻下的事實。

後續的處理

在聽聞洋兵已經攻入了北京城後,首先慌亂的便是當時不可一世,且尤為傲慢的太後,她立馬帶着皇帝,以及自己的貼身随從,從紫禁城的其他入口逃了出去,因為她知道,如果自己被洋人控制了,所面臨的便是他們的懲罰,是以她不能被控制,唯有不被控制,才有可能和這些列強進行談判。在這一點上,她是聰明和明智的。

李鴻章為何在《辛醜條約》上簽“肅”而不簽本名?

在太後帶着皇帝出逃後,她便讓當時最具有外交經驗的李少荃去和這些人談判,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點:

首先,便是防止了自己直接和洋人接觸的機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繼續保留着皇室的顔面,并且可以給李少荃很多打圈圈的餘地,畢竟王朝的一把手不在那裡,她便自以為是的以為可以以此和洋人來周旋。

其次,太後選擇一定程度的規避,實際上可以免除自己直接簽訂條約的羞辱,甚至逃過八國聯軍的責罰。要知道在當時,這些洋人為了能夠吓住她,特意将她的名字放在了此次戰犯中的首位,雖然太後可能對戰犯這樣一個詞沒有概念,但一定知道自己的名字,被放在那個首位是什麼樣的意思,那就是被罪責,那就是被羞辱,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成為清王朝皇室中第一個被他們眼中“蠻夷”所殺的太後,是以她不想受到這樣的屈辱。

李鴻章為何在《辛醜條約》上簽“肅”而不簽本名?

李少荃在後面簽了一個“肅”

畢竟這是一份象征着屈辱的條約,他在這個條約上隻是簽了一個肅,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這個字是李鴻章名字從上到下的寫法,也有人說這是他以前有過的“肅毅伯”爵位,而那個“肅”字就是取自這裡。

他之是以這樣簽署,是為了不想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這份條約上,那是因為他不想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他不想一直成為這個王朝的“背鍋俠”。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不會在那個條約上明明白白簽署自己的名字,而是選擇了這樣去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