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莊太後死後并未入土,時隔37年之久才被雍正下葬,為何?

孝莊太後是大清朝的一位傳奇女性,她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沒有她也就沒有順治和康熙的帝位與王朝。孝莊太後在死後,沒有被下葬,而是置于暫安奉殿之中,這一放就是37年。在古代都講究入土為安,這樣深受康熙尊敬的皇太後為什麼卻不能入土呢?

孝莊太後死後并未入土,時隔37年之久才被雍正下葬,為何?

孝莊遺囑疑雲

孝莊太後在離世時留有遺囑,專門對身後墓葬之事做了安排。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勞民動衆,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隻于遵化州陵茔近處安厝,我心無憾矣!”——《世宗憲皇帝實錄》

其實通過上文已經可以看到孝莊太後留給康熙的指令,非常明确,就是不與皇太極合葬,葬在順治皇帝的清東陵附近就行。

康熙很敬重孝莊,本來隻要照辦就可以了,但是又有了新的問題,順治爺雖然貴為皇帝,但是孝莊畢竟是他的母親,這母親如果葬在清東陵範圍内,那就要比順治的孝陵要高一等才行,如果讓孝莊的陵墓比順治低,那麼這“孝陵”反而不孝了,康熙自然不能幹出這等諷刺的事情來。冥思苦相無果之下,就建了一個“暫安奉殿”,将孝莊棺樽暫時奉在此處。

孝莊太後死後并未入土,時隔37年之久才被雍正下葬,為何?

按理說這孝莊死後應該和丈夫皇太極合葬,但是孝莊卻偏偏立下遺囑不這樣做,其實孝莊是有自己的考慮,并非是遺囑之中寫的“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難道遠離家鄉,遠離丈夫她就不難受了嗎?

第一、孝莊不想為難康熙

孝莊如果不立這個遺囑,康熙也不會将孝莊與皇太極合葬,這主要是受到“卑不動尊”思想的影響,這是孝莊一貫的主張,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皇太極陵墓附近再修墓葬,但是這樣一來,康熙會很為難,因為他對孝莊太後極為敬重,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合葬,而孝莊在一旁獨葬,康熙定會不忍。是以,孝莊太後立下這個遺囑,對她自己,對康熙,都可以有台階下,避免尴尬。

孝莊太後死後并未入土,時隔37年之久才被雍正下葬,為何?

第二、孝莊的難言之隐

皇太極的突然死亡,讓一切都混亂起來。多爾衮很快掌握實權,他推了孝莊文皇後的兒子順治做了皇帝,當然了,這個順治皇帝當時隻是傀儡皇帝。多爾衮勢力越發的大,就有了再進一步的想法,但是一直沒有這麼做,這一切都是因為孝莊文皇後,多爾衮為什麼選順治做皇帝,也是因為孝莊文皇後。孝莊文皇後為了大局,委身于多爾衮,這才保住了順治的皇權,雖然孝莊文皇後下嫁多爾衮不一定是真,但是孝莊文皇後與多爾衮有夫妻之實十有八九。是以孝莊自感愧對皇太極,就不想與皇太極合葬,隻留在順治和康熙身邊。

孝莊太後死後并未入土,時隔37年之久才被雍正下葬,為何?

第三、尴尬的現實

皇太極的陵墓是合葬,而且已經好多年了。其中有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她再去合葬确實有不妥,而且孝端文皇後又是她的姑姑,這樣興師動衆的合葬一處确實有一些尴尬。

康熙對孝莊的不舍

孝莊太後對康熙的幫助實在太大,雖然康熙自身的實力很強,但是在其少年時期,都是靠孝莊太後撐着局面。面對鳌拜,康熙實在是太嫩了,是孝莊一直在背後支援他,才成功的拿下鳌拜,穩固了皇位。削三番的時候,他險些操之過急,又是孝莊出面穩住局勢,這才有了後來的平定三藩。可以說沒有孝莊太後,就沒有他康熙大帝。是以康熙對孝莊極為敬重,孝莊的棺樽在“暫安奉殿”一直停放了37年,也有康熙對孝莊的不舍之情。

孝莊太後死後并未入土,時隔37年之久才被雍正下葬,為何?

結語

康熙離世後,“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這個昭西陵的名字不是随便起的,因為皇太極在盛京的墓葬名為清昭陵,這個昭西陵的名字是在和清昭陵遙相呼應,或許在完成着一種獨特的跨區域“合葬”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