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為了吸引曹魏的主力大軍,他設疑兵于斜谷,同時他自己親率大軍攻祁山。當時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聽聞諸葛亮率領大軍進攻,當即聞風而降,叛魏降蜀,一時間關中震動,魏明帝曹叡為了平定動蕩,不惜親自坐鎮長安。隻可惜諸葛亮錯用馬谡鎮守街亭,導緻當時張郃大破馬谡,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以滿盤皆輸,他在無奈之下,隻能撤退并拔西縣千餘家傳回漢中。此戰過後,諸葛亮自貶三等,同時将趙雲貶為鎮軍将軍,還将馬谡、張休及李盛處斬。而在公元234年時,諸葛亮不惜第五次出兵北伐,雖然在這一次的北伐中,魏軍因為深知自己打不過蜀軍,是以隻能一直跟蜀軍硬耗,然而諸葛亮卻沒能成功的耗到最後,在秋天時,諸葛亮的身體就已經支撐不住,就此病逝。如果諸葛亮選擇不北伐,隻專心發展蜀漢,蜀漢會變成什麼樣?

公元221年,夷陵之戰已經分出勝負,當時蜀軍大敗,劉備逃回白帝城,蜀軍的數萬精銳将士葬身于東吳的土地上,一時間,蜀漢政權接連遭遇了樊城之戰與夷陵之戰的戰敗,是以搖搖欲墜,而這一年,諸葛亮四十歲。在花費了七年時間整頓内務,外結東吳,内定南中後,諸葛亮終于有了出兵的底氣,于是他上書《出師表》于劉禅,希望能夠出兵北伐。
不得不說,這個年近五十歲的男子,通過燃燒自己七年生命的方式,逐漸讓蜀漢回到了正軌,這是一種極大的魄力與勇氣。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再花七年時間,也就是将自己生命中最後的七年,繼續奉獻給蜀漢的内政,那到時候蜀漢的國力一定比史料中的那個蜀漢還要強得多,但這必定會是中國曆史的一大遺憾。
畢竟對于諸葛亮來說,他接過蜀漢後,就一直沒有忘記要興複漢室的願望,他是要帶領蜀漢走向光輝而不是沒落,正因如此,他即便知道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他卻仍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付出,去完成這一個夢想與情懷,而這也是蜀漢在三國之中如此特别,以至于被後世深深眷念的地方所在。
筆者認為,對于諸葛亮來說,不北伐是可以的,但那是坐以待斃,不是他畢生的追求,而北伐即便成功的可能性再小,也是衆人的心之所向,是以他必定會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