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清統治者給最初投降的漢人封王,他們分别是誰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于京師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幹級。十二等大緻可分為超品、品級: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将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号,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号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可以看出來對于異性功臣爵位最高的也就是公了,漢人當時屬于異性了,想要封王難于上青天。可是在滿清初期還是有幾個人被封王的,不多也就五個。

1、平西王吳三桂

這個不用說了,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個帶着關甯鐵騎的漢人,率先投降了清朝,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讓給了清朝,使得清朝能上長驅直入,最後他帶兵作為先鋒,攻打南明和各地的義軍,最後還殺死南明皇帝,被滿清王朝封為平西王。當然最後他選擇了背叛清朝,是三藩之亂中實力最強的。

滿清統治者給最初投降的漢人封王,他們分别是誰

吳三桂

2、靖南王耿仲明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于遼東蓋州衛,崇祯初為登州參将,毛文龍舊部。

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崇祯五年(1632年)為孔有德内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天聰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後金。

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随清兵入關後,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缢于進軍廣東途中的江西吉安。他的孫子耿精忠最後反叛清朝。

滿清統治者給最初投降的漢人封王,他們分别是誰

耿仲明

3、平南王尚可喜

字元吉,号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甯海城)。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裡,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曆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康熙年間,晉封為平南親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親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康熙皇帝賜谥曰“敬”。他的長子尚之信,在“三藩之亂”中發動兵變軟禁尚可喜,并協同吳三桂反清,後又降清,襲爵平南親王,加封太子太保,聽命于中央,于南方剿撫賊寇,基本上掃平兩廣境内吳三桂餘部。1680年,康熙帝以尚之信為人殘暴跋扈、反複無常,不可留之,令其自盡,年52歲。

滿清統治者給最初投降的漢人封王,他們分别是誰

尚可喜

4、定南王孔有德

字瑞圖,遼東蓋州衛(今遼甯省蓋縣)人,原籍山東,明末清初将領。

原為毛文龍部将,毛文龍死後,于崇祯四年(1631年)發動吳橋兵變,不久投降後金。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北韓、錦州、松山等地。八旗漢軍成立時,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入關後,随豫親王多铎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争。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順治九年(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将領李定國打敗,被困桂林,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為武壯。當然了有影視劇中他的女兒孔四貞比較出名。

滿清統治者給最初投降的漢人封王,他們分别是誰

孔有德

5、義王孫可望

公元元1630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成年後,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着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牆”。因為他識字,又機靈,很受張獻忠器重,為張獻忠四個養子中之長子。公元1644年八月(崇祯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東将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餘部南下攻占雲貴一帶,堅持抗清。後改投永曆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曆朝廷。孫可望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并與大将李定國不合,導緻内讧。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将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隸屬漢軍正白旗,後來他被清軍毒死。

孫可望

可以看出來五個人四人都是明朝原來的大将,還有一人是農民起義出身,最後因為自身的原因投降清朝被封為王爵,也隻不過是清朝的權宜之計,最後這些人有的善終,有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