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讀漢朝曆史,“無為政治”、“黃老之學”之類的名詞多次貫穿漢初。“曆史倪說”認為,漢高祖劉邦之是以采用“無為政治”,原因如下:

首先,秦國以立法強國,又以尚法亡國,但其制度較為完備,在無可借鑒的情況下,漢朝的建立者們有選擇地繼承了秦法。

同時漢朝的建立者大多出身底層,社會治理知識缺乏,卻又無虛心學習的态度,創立新制度毫無可能,是以他們有選擇地繼承了現成的秦法。

其次,漢高祖劉邦的功臣們随劉邦南征北戰,排兵布陣、殺人放火是他們的強項,一朝立于廟堂,簡直一團亂麻,以至于越管越亂,久而久之形成了惰于管理民事的态度。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劉邦帶領下層人民抗秦

再者,自秦國統一天下至漢朝建立不過二十幾年,但朝代更替,戰火連年,百姓不是處于秦的暴政之中,即遭戰亂騷擾,生命财産早已消耗殆盡,舉國上下莫不希望獲得喘息的機會,而發源于民間的道家的政治精神恰好合乎他們的心意。是以,漢高祖劉邦順應民意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政策。

另外,儒學曆經秦朝一場浩劫,逐漸衰微,以至于漢初之時,除了專治一經的秦國博士外,并無像孟子、荀子等名動一時大儒出現,無法為漢朝的建立者們提供精神支援。但是漢高祖劉邦所能接受的道家思想,雖然在戰國末期即已成為顯學,其本身卻并無一套政治制度可以提供統治者參考。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漢高祖為治國之策憂愁

一、呂太後時期意外成就了“無為政治”

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漢朝即進入呂太後主政時期,在其當國的十五年間,因與功臣集團鼎足而立,雙方均持克制态度,暫時保持相安無事的狀态,無形之中不但分散了呂太後的精力,使其無暇過多幹預民事,也令功臣集團“無所事事”,結果成就了漢朝的“無為政治”,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有了進一步提高。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呂太後鬥争成就了“無為政治”

二、漢文帝時期改革苗頭已現

呂太後去世,功臣集團奮力一擊,解決了呂太後苦心經營的諸呂。漢文帝即位之後,雖然仍秉持漢初以來的“無為”,但過分的放任、疏于管理,漢朝内政外交均表現出危機重重,最突出的即是諸侯王與匈奴,比如淮南王劉長擅殺辟陽侯審食其、淮南王劉長驕縱不法意欲謀反、吳王濞憑借自身優勢“富國強兵”尾大不掉。漢文帝不愧是治國高手,若非應對得當,漢廷的危機将提前到來。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入主漢廷的漢文帝

在此背景下,漢朝内部有識之士,敏銳地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紛紛上書漢文帝,提出改革,帶有儒家、法家色彩味道的賈誼與晁錯走到曆史的前台。

針對賈誼、晁錯倡導的改革,漢文帝雖然并未明确表态,但卻悄然運作。漢文帝前元十六年,漢文帝将原齊國一分為六,立齊悼惠王劉肥尚在世的六個兒子均為王,即楊虛侯劉将闾為齊王,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川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為膠西王,侯劉辟光為濟南王。

《資治通鑒卷第十五·漢紀七》:又分齊為六國;丙寅,立齊悼惠王子在者六人:楊虛侯将闾為齊王,安都侯志為濟北王,武成侯賢為川王,白石侯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為膠西王,侯辟光為濟南王。

漢文帝高瞻遠矚,為諸侯王問題和平解決提供了成功範例,最早将“推恩令”的最早服務于國家大局。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漢文帝悄然改革

但針對匈奴問題,漢文帝仍然貫徹漢初以來的和親政策,為國内改革保持穩定的外部環境。

三、漢武帝時期力行改革

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的統治者均崇尚黃老之術,以無為行政。當漢武帝即位之後,情況立即發生了重大變化,最終造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即位之前一直緻力于師學,且其舅父田蚡、太子少傅王臧對其影響最深,二人頗好儒術。

漢武帝即位之後,又任用了一批愛好儒學的大臣,不僅有趙绾之類的新晉之士,還有活躍于文景時期的重臣魏其侯窦嬰。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欲行改革的漢武帝

漢武帝建元元年,即下诏群臣保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且由天子親自考試,結果許多研習儒學的士子被錄取,并入朝為官,其中以儒學大家董仲舒最為有名,且任用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儒士申公為太中大夫,做顧問,可見漢武帝對儒學之認同已經到了何種境地。

與儒學大獲恩寵相比,那些以研習申韓、縱橫之術的士子,同樣參加了漢武帝的考試,卻全部被遣返。

雖然儒學受到漢武帝的青睐,但事情遠未結束,漢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後窦氏曆經漢高祖、漢惠帝、呂後、漢文帝、漢景帝深受黃老之學的影響,即對年僅十六歲的小皇帝表達了不滿,卻引而不發。

漢武帝建元二年,其寵臣王臧、趙绾因建議“朝中大事不必事事請示太皇太後”而得罪太皇太後窦氏,結果可想而知,二人被迫雙雙自殺。緊接着,窦嬰、田蚡和申公全被免職,儒學入朝之後與黃老之學第一次交鋒即敗下陣來,不得不将活動範圍大大壓縮。

漢朝為什麼采用“無為政治”,以及結局如何?

太皇太後窦氏堅持無為

太皇太後窦氏并非有意阻撓漢武帝改革、施政,而是受漢景帝臨終囑托,確定年輕的漢武帝順利執政,其擔心年輕的皇帝為人利用,誤入歧途,是有對大局的考量。

但太皇太後窦氏并未對儒學之士趕盡殺絕,當時漢廷尚有漢景帝時代任用的七十多位治博士,不但有治經者,且有諸子百家。

漢武帝建元五年,漢武帝認為風頭已過,即在漢廷設定五經博士,以表達倡導儒學。

漢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後窦氏去世,在漢廷博士中屬于非儒家,即被遣返,至此儒學在文化上正式居于統治地位。

漢武帝一改漢初“無為政治”,而有條件地接受儒學,一切皆為強化中央政權而服務,最終是為了徹底解決漢廷的危機,即解決諸侯王尾大不掉,而全面推行“推恩令”,解除漢廷的外部威脅而打擊匈奴。

關注“曆史倪說”,分享曆史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