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三國時期屬于亂世,包括三國之前的漢末群雄割據,那也屬于亂世。隻要是亂世那就需要打仗,而打仗必然離不開人,而有了人去打仗,又不能讓他們随意行動,也要受到管制,是以這就導緻不同的軍事制度和編制。

對于當時的三國來說,魏蜀吳三種不同的勢力對本國有不同的政策和制度,魏國和蜀國的相愛相殺其實本質上依舊是以前秦漢那一套的沖突。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我們甚至會發現蜀國的北伐與魏國的防守,它們所進行的軍事措施都非常的相像,其實就是正常邏輯下北方中原王朝的正常軍事編制,比如曹魏喜歡搞軍屯,蜀國也喜歡搞軍屯,雖然二者之間有細微差别,但總體差别并不大。

又由于君臣無法保證戰鬥力,是以魏國和蜀國都采取募兵制,雙方的這些軍隊經常在魏與蜀的交界處爆發戰争。(這裡說句題外話,雖然經常爆發戰争,不過大多數時候,魏國軍隊都會被蜀軍打敗,當然了其實也都是小敗,這完全是靠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靠着蜀國早期上下一氣。)

魏與蜀在這些層面太相似了,本文我們就不再拿魏與蜀這兩個熱門進行對比了,把蜀改成吳,因為東吳和曹魏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吳國

我們都清楚,魏國軍隊戰鬥力很強,當年合肥之戰張遼八百魏軍(逍遙津勇士)打的孫權和他帶過來的十萬東吳大軍屁滾尿流就是明證。雖然一直有人懷疑這場戰争的真實性,認為不可能出現800人可以将10萬人擊垮的情況。但是如果了解一下東吳特别的軍事制度後,可能就會瞬間明白,這樣的情況是有可能的,而且是極度有可能的。

說起來比較諷刺,我們會發現三國裡面東吳存在感,是三國裡面存在感最薄弱的一個國家。雖然在漢末天下大亂前期孫家比較活躍,可是越往後我們越會發現東吳越來越排外以及不活躍,他的真實戰鬥成績勝利的往往是防守,一旦涉及到進攻往往慘不忍睹。

提到東吳的著名戰例,我們會發現清一色的全是防守。一旦涉及到針對外來入侵的防守戰的戰鬥力,立馬上去好幾個台階。但是一旦将軍隊帶出東吳境内,想要發動進取的攻擊攻勢,有意思的事情馬上就會發生——合肥号稱是孫權的一生之敵。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孫權甚至因為合肥的戰争而被人家以孫十萬的羞辱性稱号。那麼到底為什麼同樣是戰争?東吳軍隊的發揮水準相差會這麼大,原因其實并不複雜——因為東吳特别的軍事編制,或者說是東吳的軍事制度。

曹魏行使的是募兵制度,而東吳則行使的是部曲制度,雖然這些制度的不同,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能夠增強自身軍隊實力。這兩個軍隊制度最大的差别,也很明顯,對于吳國來說,他們軍隊制度更适合防守,而曹魏的軍隊制度則傾向于侵略。

東吳的部曲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兵力的分散,還有世襲的權利,這就可以看到,每次和蜀國或者為國打仗時候,就會出現不同姓氏的旗幟,其實這樣的做也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很明顯,那就是就是對内形成鮮明的對比,能夠促進互相競争的态勢,這樣就可以使軍隊更加強大,整體實力也在不斷攀升,同時,這樣的軍隊互相之間也形成了互相監督的作用,當然還可以互相制約。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但是造成的缺點也有很多,最大的缺點就是力量過于分散,調動上也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同時,如果自己的軍隊出現了問題,不僅自己受到牽連,就連自己的家人也會受到傷害。而且由于東吳的部曲是可以世襲繼承的,是以很理所應當的在國家和平時期,這些擁有軍隊的家族,仗着自身的軍事實力為非作歹,縱容自己的家人胡作非為,甚至不把自己的國家放在眼裡,這也就為國家社會的穩定埋下了禍患。

我們會發現東吳在孫權死後不斷有大族權臣的出現,仗着自身權勢操控中央。是以之後的吳國雖然表明上看起來各家大族都很穩定,國家也很穩定,但是暗地裡卻有着不可避免的湧動。

而這其實也是後來吳國被一舉殲滅的原因,因為各家大族他們都在為自己各自的利益着想,而忽視了自己的國家,除非面臨那種可以傾覆他們所有大族的外敵入侵,在傷害到他們的利益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努力彙聚一起聯手抗敵。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這種軍事制度下所形成的這些所謂的姓氏軍,若是在國家面臨危險的時候,拼死抵抗的話,絕對不會是為了國家,而是因為國家滅亡後,會傷及自己利益。不用多說,這樣的軍隊管理制度,肯定是不會長久的,而且也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魏國

前頭有提到,曹魏當時行使的是募兵制度,募兵制下軍營中有兩種軍隊,一個是中軍,一個是外軍。這兩個軍隊雖然各司其職,但是又互相瞧不起彼此,形成了制約的态勢。

中軍,顧名思義,其實就是保住國家心髒的軍隊,他們除了要保衛自己的都城,還要保護屬于自己國家的主人,有點像之後的禁衛軍。在當時的魏國,中軍的數量也是可觀的,因為他們還要充當最後整個國家的反擊能力,也就是最後國家到了存亡的時候,中軍就要全力以赴去應對了。

而外軍了,主要是對外作戰的軍隊,這些軍隊充當大前鋒,是國家的利劍,也是國家安全的保障,但對于外軍來說,他們的危險等級比中軍要高很多,随時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其實對當時曹魏來說,募兵制是他們最好的征兵方式了,因為當時的曹營,經過多年的征戰,軍地的戰士的數量逐漸減少,導緻良田無人耕種,而帶兵打仗不僅需要糧食,還需要人,這就成為曹魏的最大苦難了。

曹魏于是隻能推行募兵制度,隻要來參軍的,就可以得到豐厚的待遇,還可以自己選擇加入中軍還是外軍,外軍的待遇肯定要比中軍的高,但不管怎樣,隻要是軍隊的一員,就必須要面對打仗的可能,是以也就不管是什麼軍隊了。

募兵制度的推行,雖然從本質上改變了戰士的短缺,促進了軍隊長期有效的發展,但也導緻人口的不穩定,每個人都要參軍,每個人也有可能自此失去了選擇其它職業的權利。

但其實對于當時的魏國來說,這樣做的确從戰術上得到了效果,在很長時間内,魏國的确是三國中最強的國家。

吳有部曲制,魏有募兵制,兩國之間的軍制孰優孰劣?

總結

吳國的部曲制也好,魏國的募兵制也罷,兩者都各有優劣。而且其實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各自的軍制,決定了他們軍隊的性質。

比如吳國的部曲制度,由于軍隊當中的姓氏軍都是顧及自身利益,隻有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才盡力,這也導緻吳國在本質上一直以防守的姿态在三國中立足,而且防守戰還是多以勝為主,進攻戰多以敗告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部曲制下的姓氏軍這時候賣力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