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你可能不願相信

關于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曆來衆說紛纭,有的還援引某日軍的評價——在他較量過的各國士兵中,包括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東南亞衆多小國,中國士兵的戰鬥力排名第二。

這個評價曾讓很多人引以為豪。但事實上,即使這個例子是真實的,也隻是這個日本軍人的個人判斷,無法衡量中國軍隊整體的水準。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你可能不願相信

抛開所有或褒或貶的成見,下面公布幾個數字,或許可以看出當年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在1943年的常德保衛戰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子彈1700多萬顆。造成了多少日軍傷亡呢?我軍公布的是3萬左右,日軍公布的是1萬左右,取平均數兩萬,即每打中一個日軍(注意不是打死),需要發射子彈850顆。基本等于浪射。

如果一次戰鬥有些片面,那麼再從整個八年抗戰來看。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消耗的各種子彈約為18.2億顆。造成的日軍傷亡是多少呢?何應欽公布的數字為:日本陸軍傷亡2418528人(其中死亡483708人)、日本後勤部隊傷亡340000人、日本空軍傷亡4280人。

出于抗戰宣傳的因素,這個數字肯定有很大的水分,而且傷亡的日軍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死于疾病。不過,即使以何應欽公布的數字來看,中國軍隊每擊中一個日軍,也需要消耗子彈660顆,至于将日軍打死,則要再增加5倍。

在這些數字面前,你還會認為中國士兵的作戰能力很強嗎?要知道,在二戰時期,射擊水準代表了一個士兵最重要的能力,至于你會不會國術、大刀能砍死幾個人,那都是次要的,隻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你可能不願相信

那麼,我們的對手——日本士兵的射擊水準怎麼樣呢?

筆者沒有找到日軍消耗子彈的數字,但可以從他們訓練程度來看。日本著名作家五味川純平曾是關東軍一名士兵,在自傳體小說《虛構的大義》中,五味川純平記載了日軍的射擊訓練:射程為300米的伏靶,不僅5發子彈要全部擊中,而且至少要有3發擊中在一個拳頭大的面積上;達到這個程度後,接下來是限秒速射,最初是限在4秒内擊中300米外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達到這個要求後,再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0米再進入限秒射擊。

請注意,這種射擊訓練是每一個日本士兵都要達到的,否則不會讓你上戰場。(當然這是在戰争初期,到了後期,日本的青壯年已嚴重缺乏,訓練标準也有所下降)

這就是中國士兵與日本士兵的真實差距。日軍的這種普遍水準,在中國軍隊中無疑已經屬于“神槍手”了,一個排、一個連裡能有一兩個就很了不起了。

實際上,别說中國的普遍士兵,就是軍官級别的,訓練水準也嚴重不足。比如被中國人無限拔高的黃埔軍校,培養名将最多的第一期和第四期,從開學到畢業都隻有短短的7個月時間,基本上屬于速成班,而且還有大量的時間用來上政治課,真正用于軍事訓練的時間少之又少。

這樣訓練出來的軍官,自然難以勝任現代戰争。據國民政府軍政部統計,抗戰爆發時,國軍中下級軍官(上校至少尉)共13.4萬人,到了戰場上損失極快,每年都需要補充中下級軍官4.5萬人。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你可能不願相信

最後再來看看李宗仁、陳誠這些名将們對日軍的評價吧——

對日軍的作戰素質,李宗仁評價道:

“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進階将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做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陳誠對中日兩軍評價道:

“我們抗戰動員的兵力,在任何一次會戰中,都比敵人多幾倍。即如武漢會戰,光是九戰區指揮的部隊,最多時有七十多個師;而敵人使用部隊,據先後發現之番号計算,總計不過七個師團。其是以能以少擊衆者,除裝備關系外,就是因為素質的優越。反過來看我們自己,部隊雖多,但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消,徒然虛糜饷糈,并無補于敗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是以為至理名言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