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是先有宮殿,再有城牆;漢長安城建成之日,也是漢長安城被毀之時
我們一般的印象中,一座城市是先選址,畫一個圈圈,然後在城牆宮殿房屋同時進行。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曆史中很少發生,漢長安城就是如此。

我前面的有文章寫過,簡單介紹一下,第一個長樂宮是整修了秦的一個離宮(興樂宮),第二個宮殿是在龍首山上營修“未央宮”。一直到他兒子漢惠帝的時候,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把城牆修築好。之後又陸續完成了其他的建築,最著名的就是漢武帝修建的建章宮,三橋北邊的建章路就是是以得名。
漢長安城面積36平方公裡,是現在明西安城的三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
西漢末年,王莽在長安城南郊修建了許多禮制建築——宗廟、社稷、辟雍後,作為一座完整的都城建設至此完結,當然伴随的是,西漢王朝也随着王莽篡漢,在曆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了。也就是說漢長安城建成之日,就是毀滅之時。
漢長安城不止做過西漢的首都,還有9個朝代在這裡曾經建都
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先後6次都把漢長安城作為都城。共130多年,每次立都的時間都不長,最長的前秦是35年,最短的西晉愍帝隻有4年,他們在漢長安城裡重新修建了一些宮殿,留下了一些曆史遺迹。
如果算上王莽建立的新莽政權,還可以加上一個朝代。王莽當時改“長安”為“常安”,曆時15年,也不算短了。另外東漢末年,董卓帶着漢獻帝遷都長安,漢長安城當時作為東漢的首都也有6年時間。
其實,隋在大興城建成之前,也是在漢長安城稱帝的,直到大興城建好之後才遷都,要算全的話也應該算上。加上這3個,也就是說漢長安城曾經做過9個朝代的都城。
由于西漢末年漢長安城破壞嚴重,原有的宮殿都不能直接使用,這些王朝大都在長安城裡修建了一些宮殿,導緻現在漢長安城裡宮殿遺迹搞得有些亂。比如漢長安城的布局和結構都發生了變化,宮城的由都城的南部演變到北部,市裡由南部轉移到北部。
很多專家認為,現在樓閣台村的樓閣台遺址,就是幾個朝代的皇宮,也就是說,隋文帝當皇帝的時候,就是在樓閣台登基的。又如在未央區講武殿村北今存一夯土台基,有一種說法此夯台遺迹為前秦時期講武殿台基,為苻堅講武閱兵之所,故附近村莊得名講武殿村。還有一種說法此夯台為北周正武殿遺迹,元《長安圖志》中在列舉訛傳名時記載:“正武殿”訛傳為“講武殿”。
漢長安城又叫楊城、楊家城、鬥城
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後,修建大興城。唐在大興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唐長安城,原來的漢長安城即遭廢棄,既然這是前朝楊姓龍興之地,是以民間都稱作“楊城”、“楊家城”。這個稱呼在民間流傳時間很長,直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一些老人的口中,仍然把漢長安叫做“楊城”,把漢長安城的城牆叫做“楊城嶺”。
還有一種寫法“楊甲城”,應該是“家”訛傳為“甲”,這兩個字關中口音音調是一樣的,就編造出楊堅挂甲的若幹故事。
另外前面說過,因為漢長安城是先有宮殿,後有城牆,是以宮殿區的南面城牆随形彎曲似南鬥,而北面因為渭河河道的影響,城牆彎曲似北鬥(西漢的時候,渭河的位置靠近漢長安城),是以又叫做“鬥城”,這個名字文人愛用,民間用的不多。
有人說築城的時候就有“鬥城”這一種規劃,這是想多了,純屬巧合。
漢長安城在隋唐曆史中一直作為禁苑
禁苑是皇家園林的統稱,唐朝的禁苑很大,北至渭河,東至浐灞,西邊就到漢長安城遺址。現在北郊留下的一些地名如“雁秋門(延秋門)”、“廣大門(光泰門)”就是禁苑大門所在。
作為皇家遊樂之地,肯定要修建一些宮苑。唐代的一些皇帝對漢長安遺址的一些宮殿進行了修補,并且增添了一些建築,以供遊樂。《長安志》載武宗會昌元年,下诏修未央宮,把正殿改名為“通光殿”。
禁苑裡最著名的莫過于“感業寺”。感業寺位于漢長安城北牆遺址南側,當是皇家寺院,《資治通鑒》:“太宗崩,武氏随衆感業寺為尼。”這些曾經侍奉過皇帝的女子,是不會随随便便給送到民間的寺院的。
禁苑的設定,對漢長安城遺址是一種保護,曆經800年都城的漢長安城,讓這裡免于農耕,讓前朝地下地上的遺迹得以留存。
漢長安城在明朝的時候作為屯兵營寨
明朝的時候,西安作為西北重鎮,拱衛内地,是以大量屯兵。明代的兵制稱為衛所兵制。衛和所大多設在軍事要沖,區内的人民稱為軍戶,受衛所管轄,有當兵的義務,平時農耕、練武,有戰事時,則由朝廷遣調出兵。衛所裡的兵是終身制,而且世代相襲。
明初西安城附近有大量的衛所,西安地區就有很多以“衛”“所”“寨”的地名。漢長安城因為長時間的廢棄,荒地很多,又在西安城的西北角,位置重要,是以駐紮了很多軍戶。
明初,地方駐軍均按司、衛、所、旗序列編制。都司掌全省駐軍,都司下轄各衛。時西安設左、後2衛,每衛統兵5600人。後衛駐在今三橋鎮的後圍寨,扼守西安府的西去要道,以後衛在此駐軍而取名後衛寨,後被訛傳為後圍寨。明初兵制衛下設所,中所為千戶所,統兵1120人。中所寨(今吳高牆)以村南置千戶所得名。
在漢長安城内,屯軍寨大都設在宮殿遺址區内,聯結緊密,多以屯軍首領姓氏命名。在漢明光宮遺址内有東、西楊家寨,中官寨(今中官亭),窦家寨等4寨;長樂宮遺址内有東、西、中查寨,東、西唐寨,羅家寨,樊寨等共7寨;未央宮遺址内外有東、西葉寨,東、西、南、北馬寨(北馬寨清同治年間毀于兵燹),大劉寨,小劉寨(原名興隆寨),柯家寨等9寨;北宮遺址内有南、北徐寨,何家寨,施家寨等4寨。總計24寨。(以上摘自西安地方志辦公室編纂委員會資料)
我有幸看到西安右護衛後所幾個千戶的墓志銘,上面寫清了他們是如何從南方調任到西安的。
民國的時候,漢長安城就被規劃為遺址區
1932年,國民政府決定以西安為陪都,改名為西京,同時設立西京籌備委員會,這個會一直“籌備”了13年,主要對西安市城市規劃進行設計和論證。
在籌備會規劃的“六大分區”中,第一個就是“文化古迹區”,把文化古迹區放到首要位置,而在文化古迹區,第一個提到的就是“在省城西北十餘裡之漢城”,漢長安城遺址是“首中之首”。
對于文化古迹區的的規劃就是“妥為儲存,以留古迹,并栽種樹木,加以整理,以增厚遊覽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