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中國文物界有句古話,叫“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陝西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不僅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而且地下還埋着豐富的藏品。這不,1970年,西安市碑林區何家村就出土了一批唐代金銀器,數量多達1000多件。而這批金銀器在上交博物館後,黃金竟然在半年内“蒸發”了3斤。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聽爆史君給大家慢慢道來。

何家村遺寶出土

1970年10月15日下午,西安市何家村一處建築工地上,正像往常一樣忙碌。勞工們該搬磚的搬磚,該運土的運土。而當地基下挖到距地表0.8米的時候,突然露出一個灰不溜秋的陶甕。不知誰大喊了一聲:“出寶貝了!”附近幹活的農民工兄弟紛紛扔下手中的工具,湊上來看熱鬧。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當他們把甕蓋一打開,立刻被一道耀眼的金光刺痛了眼睛,隻見裡面滿滿當當裝的都是金銀器物。工地負責人不敢耽擱,立刻彙報了當時的革委會,并通知了當地文物保護部門。陝西省博物館急忙派考古隊員前去現場保護和發掘文物。考古隊一邊保護現場,一邊繼續向四周普探。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10月11日,在發現第一個陶甕的北側不遠處,考古人員拿洛陽鏟打下去後,鏟子突然閃了起來,随後便聽到一聲清脆的金屬碰撞聲。考古隊員大喜,多日來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他們将周圍的土挖出,找到了第二個陶甕。這個陶甕的大小與之前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上面覆寫了一層銀渣。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在陶甕旁邊還有一個小銀罐,裡面躺着一隻美輪美奂的獸首瑪瑙杯。這隻瑪瑙杯以一整塊世間罕見的紅瑪瑙制成,顔色豔麗,形态優美。杯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盡管此物具有明顯的西方特色,但一些專家堅信它出自唐朝工匠之手,是以極具藝術價值。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而打開第二個陶甕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塊方玉,方玉下面壓着銀盤、銀碗、金盆、金筐寶钿團花紋金杯、玉帶、銀盒等物,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打開鎏金鹦鹉提梁銀罐的蓋子,裡面還盛着水,幾團金箔漂在水上,12條金龍井然有序地立在上面。罐中還有各種五顔六色的寶石。

文物出土後,就被緊急運到了陝西省博物館,其中獸首瑪瑙杯還成為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經清點和統計,此次共出土文物1000餘件,金銀器皿271件,銀铤8件,銀餅22件,銀闆60件,金、銀、銅錢币466枚,還有瑪瑙、玉帶、金箔等等,在此就不給大家一一詳細列舉了。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而出土的466枚錢币中,币種就有39種之多,既有唐朝流行的開元通寶,又有西域高昌國的高昌吉利、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珎,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币、東羅馬金币,橫跨地域之廣,币種之全,在中國錢币史上還是第一次,是錢币收藏史上的一次空前大發現。而出土的4枚庸調銀餅,也是庸調銀實物的首次發現。

黃金消失之謎

由于此次出土文物衆多,價值甚廣,是以這批文物被專家們稱為“何家村遺寶”。有不少文物被國家鑒定為國寶,部分珍品更是全球範圍内的孤品。但第一個陶甕中出土的11斤赤金箔,在博物館封存半年後,卻僅剩8斤。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罐子被送到博物館登記時,赤金箔泡在鹦鹉提梁罐中。專家們将罐子中的水控幹後,稱量的結果是11斤。結果次年一月份,一位專家整理考古報告,重新對赤金箔測量時,發現兩塊赤金箔的重量少了2.2斤。4月份文物正式登記入庫,再測量時,又少了240克。難道是有人監守自盜?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黃金上交博物館,展覽時變8斤,專家:蒸發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博物館上司加大了對赤金箔的監管力度。但是等第四次測量赤金箔時,發現又少了63.7克。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博物館不得不向其他行業的學者請教。後來西北大學實體和化學專家指出,之前赤金箔泡在罐子裡時,水分沒有完全蒸發。是以他們前幾次稱重,是包含了水的重量。後來罐子中的水被控幹,赤金箔中的水也慢慢蒸發,是以分量才會越來越輕。弄清事情的原委後,博物館的上司終于放下了心。而此次何家村考古發現,在大陸考古史上确實意義非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