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作者:吟風社

關于一些曆史人物以及古代國家的稱呼,就如同現代人也會有外号、乳名、大名,古代在此基礎上,還因為交通通訊不便利以及對君主的避諱,多了許多訛傳和同音不同字的稱呼,而随着曆史文化的變遷,很多在古代耳熟能詳的稱呼,到了後世就不再常用,同時一些古代國家滅亡之後,勝利者往往也會更習慣用他們常用的稱呼去記載。時間一久自然舊稱呼就被忘了。

這裡就詳細談一談這類情況有哪些。

自作聰明的清宮劇

本來對清代滿人官員的稱呼,早年間不論是相聲還是電視劇都沒有出錯,比如和珅和大人、鳌拜鳌大人,但偏偏是近幾年來的一些清宮劇自作聰明,讓劇中的滿人非要把自己的姓也加上,比如某《延禧攻略》,所有滿人自稱的時候都帶上了姓氏,像什麼人物自稱喜塔臘爾睛、富察傅恒,這是典型的自作聰明。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因為滿人和蒙古人,都是稱名而不舉姓,清代文獻中,對索額圖有“索相”、“索公”,對和珅的稱呼有“和相”、“和緻齋”,對阿桂稱呼為“阿文成公”,雖然随着滿人的漢化,嘉慶年間存在一些滿人效仿漢人,把姓也給加上,但立刻就遭到了嘉慶皇帝的嚴厲斥責,認為這種抛棄傳統的行為決不允許。

殷商王朝國名究竟是商還是殷?

關于殷商王朝該叫殷還是叫商,這裡其實算是古人有些混淆,但不能說錯,現代把這個有大量甲骨文出土,且最後一個首都在殷地的王朝叫做商,之是以這麼叫,是因為哪怕是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他們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稱之為“殷”過,從來都是“大邑商”、“天邑商”這類稱呼。

之是以出現了殷這個稱呼,很大原因在于那個年代,一個國家一旦遷都,往往國名也會随之改變,這個習俗到了戰國都有殘留,比如魏國遷都大梁後,也被稱之為梁國,魏惠王也被稱之為梁惠王。但是商朝不知道什麼原因,官方沒有更改國名,雖然有盤庚九遷,最後到了殷地,但仍然延用了舊國名商,其他各勢力卻也習慣按照當時慣例,變首都就變國名,管之叫做殷。是以,殷、商亦或者殷商連用,都出現在了古代文獻中。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最後一個人皇”的纣王

所謂纣王是“最後一個人皇”,也是典型的現代網絡小說/漫畫搞出來的中二稱呼,似乎迎合了不少人的中二心理,進而流傳甚廣,追根溯源,這個說法來自于動畫《武庚紀》,一個動畫的設定被當作曆史,一堆人煞有其事瞎胡扯,說成什麼周代之前君主不懼神,後面的受上天操縱。

事實上,在商代尚沒有以“皇”稱呼君主的習慣,這裡我們不妨看“皇”這個字的演變,下圖就是從商代起皇字的演變。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商代的“皇”字很像是一個火把或者一盞燈,上面豎立的筆畫,就是燃燒的火焰,是以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認為:“皇,即煌之本字。”也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

那麼說“皇”什麼時候跟君主直接聯系了呢?從上圖看,以戰國時代為分界線,戰國時代的“皇”字的構成,其下半部分已經是一個“王”字,可以肯定此時的“皇”開始跟君主挂鈎。而此前,商代的“皇”下面僅僅是一豎,大機率是火把或者支撐油燈的柱子,而西周、春秋的“皇”字下面是一個“土”字。

關于這裡的演變,在商代皇字上半部分是一個火焰的形狀,有光亮的意思,而西周、春秋時代“皇”字上半部分的火焰、光亮被延申為太陽,而底下是一個土,意為太陽光照大地,而君主都喜歡将自己比作太陽,久而久之,“皇”字就跟君主挂鈎,于是到了戰國時代,皇開始跟君主直接挂鈎。

然而,此時距離商代已經過去了六七百年了,纣王一個商代君主怎麼可能用“人皇”這種稱呼稱呼自己?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至于,商代君主的真實稱呼,從甲骨文和史書來看,商代的習慣是将活着的君主稱之為王,死後的君主加上“帝"的字首。商代人認為天神的領袖叫做”帝“,而作為凡人,自然不能跟天神種的至貴者相提并論,是以活着的商王隻能稱之為”王“,然而随着商朝統治的延續,君主開始被神話,當時認為商王被去世之後,也被升格為神,是以死去商王,也有資格被冠以”帝“的字首,也被稱之為”王帝“。

那麼套在纣王身上,纣王活着的時候稱呼肯定是“王”,至于他死後,是叫他帝辛還是叫他纣王,他一個亡國之君,稱呼也沒必要計較那麼多了。

燕國本該叫匽國

這裡的燕國,指的是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它的名字都被後世叫錯了兩千多年,根據考古,這個國家的自稱是“匽國”。

下面為了大家閱讀友善,還是以燕國稱呼它,燕國的首位封君是召公,這可是跟齊國的開國君主太公呂尚齊名的人物,然而燕國的封地過于靠近北狄,疑似因為對手過于強大,導緻燕國和華夏文明的聯系斷絕了多年,史記燕世家裡,召公往下九代都不知道國君是誰,之後到了周厲王時代,好不容易知道了國君是惠侯,但之後再一直到齊桓公時代,燕國的記事都隻有x侯xx年立,xx年卒,可以說仍然隻知道名字。

由此可知,燕國的史料本就存在嚴重的缺失問題,再加上秦代秦始皇下令焚六國史書,而項羽入駐鹹陽後又放了一把火,史料就更少了,同時史學家有一個推測,匽國的匽字在古語裡和秦國的國姓嬴讀音接近,于是秦國史官為尊者諱,改成了燕字,總之,多種原因下,匽國這個本名,竟然需要二千多年後的後人靠着考古才發現了。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以秦始皇為代表的秦國王室成員

大秦帝國系列的熱播,讓秦國曆史着實大火了一把,然而關于對秦國國君的稱呼,像什麼嬴渠梁、嬴驷、赢稷、赢異人、嬴政等等,說實話在這部劇之前,除了秦始皇嬴政這個稱呼不少用外,其他人大家更常見稱呼是,孝公、惠王、昭襄王、莊襄王,如果要加上名字的話,那就是秦公渠梁、秦王驷、秦王稷、秦王異人。

相較于嬴某某的稱呼,後者才是正确的,因為先秦的貴族是不用姓自稱的,因為姓在當時的文化僅代表着一個遠古的祖先,追根溯源甚至可以了解為是遠古部落名稱,比如姜部落、姬部落、嬴部落等等,也因為姓的來源太過于久遠,根本無法用姓來區分自己家族的尊貴和榮譽,是以先秦的貴族們更喜歡用氏來區分。

關于氏的作用,打個比方,姬姓是周天子之後,但這都幾百年了,周天子後人多了去了,那麼如何彰顯自己這一支的家族與衆不同呢?這就是氏的作用了。秦的祖先造父曾經給周穆王當過車夫,在周穆王破徐偃王之戰中立有功勞,被周穆王封在趙城,從此這一支以趙為氏,史記也是是以說秦始皇姓趙氏。在漢初的《趙正書》中就是把秦始皇稱作“趙正”。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當然,嚴格來說管秦始皇叫做趙正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在先秦,國君比普通貴族地位更加崇高,國君是在稱氏之上,更進一步,以國自稱,例如秦惠文的正确稱呼應當是秦王驷,秦始皇在當皇帝前,稱呼應當是秦王政,當皇帝後直接叫始皇帝就對了。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齊國的始祖,從呂尚到姜子牙

姜子牙是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之一,他的原型是齊國開國國君太公望呂尚,到了元明時代,由于戲曲小說的大興和官方态度的改變,呂尚武将的形象變得淡薄,更多人記得的是那個《封神演義》裡的玉虛宮弟子,會打卦問天、搬弄法術的姜子牙。

雖然因為年代久遠,他的姓氏、名字很難給出肯定的稱呼,隻能說曆史上此人可能是姜姓,呂氏,名尚或望,字牙,史書中也用太公和師尚父來稱呼他,但“太公”、“父”是對老年男子的敬稱,“師”則是他擔任太師這個職位。

至于我們現在熟悉的,子牙這個稱呼,最早見于唐代,《詠史詩·渭濱》一詩中如此寫“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釣”,這個稱呼的來曆很有可能隻是詩人為了對仗,把“牙”改成了“子牙”,然後後世的演義小說,從回目對賬以及朗朗上口來說,子牙這個雙字比牙這個單子來得好聽,也就沿用了。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伯邑考從尊稱被當作姓名

關于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這個人物是典型的尊稱被當作了真實姓名,是以封神演義裡,在他活着的時候就以伯邑考稱呼他,這個其實跟康熙王朝裡那句“我孝莊”一個性質,屬于提前知道死後的尊稱了。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對周代取名規則有所了解的朋友,會知道,周人貴族取名會按照封地+排序+名的規則往下取,例如文王的兒子們,名字分别是:

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召公奭、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

可以看出來,除了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召公奭四人之外,都是帶有伯仲叔季的,這四個之是以特殊,武王是因為當了天子進而升格,否則他應該叫做“某仲發”,而周公和召公則是當了輔政大臣,在武王死後,西周政權搖搖欲墜時,穩住了基本盤,有大功于周,是以也有資格獲得升格的稱呼,否則二人應該叫做魯叔旦和匽(燕)叔奭。

而關于伯邑考這個稱呼,伯是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名,意為他是文王最年長的兒子,考字屬于尊稱,死去的父親曰考,因為他早死,後世的周人很大可能出于他作為文王嫡長子的身份,亦或者他在周人崛起中有過不朽的功勳,是以出于尊重,給了他考的稱呼。

而邑有一些争議,可能性很高的一種說法是,他活着的時候,封地就叫做“邑”,不要覺得奇怪,因為很多詞語被泛化是多年後的事情,例如首都被稱之為京師、京城,其根源來源于西周的國都叫做鎬京,“京”本來僅僅專指鎬京,久而久之,卻在後世被泛指首都,是以,邑在西周早期可能就是有一座或者多座城,就叫做“邑”,這個“邑”是文王嫡長子的封地。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至于伯邑考活着的時候該咋稱呼,确實有些難度,因為他的真名現在已經完全不可考了,可能隻能簡單稱之為大子(那個年代還沒有太字,大子就是繼承家業的嫡長子意思)。

郭榮還是柴榮

現在提到周世宗,一般稱呼他為柴榮,實際上應該叫郭榮才對。

兩《五代史》在說到世宗時,都說“本姓柴氏”,那麼等于現在不姓柴,也就是說本來兩書在給世宗立傳的時候,應該都是從世宗姓郭的角度來說的。因為說周世宗叫郭榮,本來姓柴,這樣的邏輯是合理的。如果說周世宗叫柴榮,本來姓柴,這說不過去。

《舊五代史》: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榮,太祖之養子,蓋聖穆皇後之侄也。本姓柴氏。
《新五代史》: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姓柴氏。

五代時期,皇帝、節度使的幹兒子們一大把,而這個時期一般收為義子後,義子就要跟義父姓了。和郭榮在郭威去世後繼位為帝,并沒有改回柴姓的記載,還有一點可以佐證郭榮并沒有改為柴榮,那就是後周的宗正卿叫郭玘,宗正卿基本是由宗室擔任,後周比較尴尬,郭威的親屬幾乎被漢隐帝殺光了,想找宗室來擔任宗正卿比較困難——但是國姓這一條是必須滿足的。

至于郭榮為什麼被叫為柴榮,争議比較大,有的說是趙匡胤刻意為之;有的說是因為宋仁宗因為生不出兒子,于是想廣施仁義,其中有一條是讓柴氏奉周室祀事(可能是郭氏已經絕嗣),于是郭榮也漸漸變成柴榮。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鄭成功還是朱成功?

關于鄭成功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他被隆武皇帝賜姓為朱,那麼理論上他作為古代臣子,就該以“朱”為姓氏,就像李勣獲得賜姓後,就沿用了李,不再用徐,但為何現代人很少用朱成功稱呼鄭成功呢?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原因有幾點,一是鄭成功本人出于對皇室的尊敬,雖然賜姓為朱,但一般來說他對外也是更多以“國姓成功”自名,比如鄭成功起兵抗清的時候多自稱“招讨大将軍罪臣國姓”,同時大概也有避嫌的意思,隆武沒有後人,他要是堂而皇之的自稱朱成功,那似乎有觊觎朱姓神器之嫌。因為他自己不大用朱成功這個稱呼,那麼民間也尊重他的意願,稱他為國姓爺,而不是朱王爺。但是同期明朝的舊文人确實是用朱成功稱呼他的,甚至他的兒子鄭經都被叫做朱經,清史紀事本末就記載鄭經為朱經:“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經出師,取泉、漳、潮三郡之地。”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第二點則是因為清廷否認南明的正統性,是以對于鄭成功的賜姓清廷多數的時候不認,是以清朝史料多數也是管他叫“鄭成功”,再加上雙方是敵對關系,很多時候也還會在鄭成功前面再加上海賊、水賊、賊之類的侮辱性字首。

第三則是他後人的問題了,鄭克塽投降了,認了大清為主,都是清廷的臣子了,鄭家自然抛棄前明賜姓,回歸鄭姓了。

一些外國人的稱呼,如屋大維、查理曼等

首先說屋大維,一般來說我們講到羅馬帝國的開創者,羅馬帝國的首任皇帝(更準确來說應該叫元首),都會說他叫屋大維,但實際上這個稱呼是有問題的,屋大維出身于屋大維家族,他的全名是蓋烏斯·屋大維烏斯·圖裡努斯,他是凱撒外甥女的兒子,也就是甥外孫,在幼年喪父後,被母親帶回外祖父家成長,這讓他的舅公凱撒注意到了這個甥孫,後來接到自己身邊培養,再之後凱撒在遺囑中把屋大維立為第一繼承人。

但是接受這個遺産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從此之外屋大維要改換家族,以凱撒養子的身份繼承遺産,從此之後他的名字要改為蓋烏斯·尤利烏斯·恺撒·屋大維亞努斯。但是出于政治需要,他要強調自己作為凱撒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徹底的跟過去切割,于是他就隻稱呼自己為蓋烏斯·尤利烏斯·恺撒,告别屋大維這個名字。

而當他地位越來越高,也的的确确沒有人再以“屋大維”這個名字叫他,都是稱呼他為“凱撒”,無論是同時代的人還是晚一些的史書,都是以“凱撒”來稱呼他。換言之,他這輩子頭十七年叫做屋大維,而後面的六十年都是叫凱撒。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另一個著名外國君主的錯誤翻譯是查理曼,經常有人叫他查理曼大帝,實際上他的稱呼“Charlemagne”一詞中的“magne”本身就有偉大者的意思,也就是所謂的“大帝”,換言之查理才是他的名,他查理大帝就行了,而常用翻譯名是重複了,等于叫他“查理大帝大帝”。

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皇帝?

許多争論鐵木真是不是中國皇帝的問題,說實話,這種争議純粹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因為近代以來國人更習慣管鐵木真叫做“成吉思汗“而非“成吉思皇帝”,但事實上後面這個稱呼在古代中國的出鏡率要遠遠高于前者。

在鐵木真活着的時候,他在漢地的自稱一直是“成吉思皇帝”,例如著名的鐵木真诏見丘處機,用的就是“成吉思皇帝聖旨”,而《長春真人西遊記》中對鐵木真的稱呼一直也是“皇帝”而非“大汗”。更直接的證據是現存的成吉思皇帝聖旨金牌文物,金牌上用漢字刻着“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成吉思皇帝聖旨金牌

同時代去過蒙古出使的南宋人,回來報告中都說鐵木真僭越稱皇帝,例如《黑鞑事略》就說“其主僭皇帝号者,小名曰忒沒真,僭号曰成吉思皇帝。”這說明他們在蒙古出使時,翻譯官就是用成吉思皇帝稱呼鐵木真。

當然,有人或許會說,成吉思汗是人家草原本地正經稱呼,但這個其實也是不對的,宋元明時代,是更習慣用“合罕”這個詞的,現存有明朝官方翻譯的《元朝秘史》明朝對這部書的翻譯可謂極其用心,蒙古語相應的音譯和漢譯都寫了下來,裡面音譯和漢譯對照“成吉思合罕”=“太祖皇帝”。

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與國家,其實是被叫錯了稱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