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85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戲曲音樂家王永昌先生來了!75歲的省文化館原館長、戲曲音樂理論家高鼎鑄先生從濟南趕來了!還有劇作家王新生先生,劇作家、地方史研究者李振西先生……他們都來了!

其中一些名家,年齡大了,這幾年輕易不“出山”了,啥活動能驚動他們?

這就是近日舉辦的《濱州呂劇發展史》的編纂啟動儀式,也是一場濱州呂劇的研讨會。該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市呂劇演藝有限公司承辦。

呂劇,每個濱州人都耳熟能詳,甚至都能哼唱幾句。它是山東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而濱州是呂劇發源地,形成了呂劇“故鄉派”這一地域流派。那麼,這本書的編纂究竟有何意義、有何原則?該如何回望濱州呂劇一百多年的曆史?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1900年前後呂劇就被搬上舞台,百年來名家輩出、故事浩瀚

首先,為何要做?

主辦方介紹,此舉旨在深入做好濱州呂劇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加強濱州戲曲理論建設。以“唱響呂劇”工程為契機,以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市呂劇演藝有限公司為主體,啟動該書編纂工作。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在專家指導下,通過全面、系統、深入的梳理總結和提煉,形成具有濱州特色和一定理論深度的呂劇研究專著。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娟在現場緻辭中說,不管是從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高度,還是從做好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加強濱州戲曲理論建設的實際需要,都需要我們主動作為,在劇種起源、代表人物、藝術特色、發展曆程等方面展開一次全面、系統、深入的梳理總結和提煉,形成具有濱州特色和一定理論深度的呂劇研究專著。

其次,有何要求?

王曉娟說,文旅部門要提高站位,切實擔負起傳承振興地方戲曲的責任,本着對曆史負責、對地域的文化記憶負責的精神,高度重視地方戲曲劇種的挖掘整理和理論研究,為《濱州呂劇發展史》的編纂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政策保障,確定此項工作順利推進,最終取得豐碩成果。

那麼,難點有啥?

困難很多,如時間跨度長,涉及的人和事繁多。

百度可知,在1900年前後,呂劇就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後,呂劇班社進入濟南、大連等演出;1951年,第一個呂劇專業院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濟南市呂劇院)成立;1953年,第一個省級院團山東省呂劇團(山東省呂劇院)成立,出現了聞名全國的郎鹹芬、林建華、李岱江等藝術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記》《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劇目。 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甯、新疆等。

呂劇是黃河水澆着黃土地長出的花兒。百年前,從一人撂攤到二人搭檔再到三人盤凳子,出身于莊戶院的藝人手敲蓮花落、牛骨頭,随編随唱鄉野小調。到了張傳海、張明然這一代,日漸成熟的博興呂劇走進了曲山藝海——濟南大觀園。在省呂劇團等各地呂劇機關的建立、發展中,濱州呂劇人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老藝人張傳海被王統照稱之為‘呂劇的譚鑫培’。呂劇名家郎鹹芬、李岱江都曾接受過張傳海先生的悉心指導。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濱州市呂劇團第一任團長張傳海在山東省第一屆文代會上發言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在山東省第一屆文代會期間,張傳海與年輕人交流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李平在主持儀式時介紹,呂劇在濱州有着堅實的群衆基礎和得天獨厚的傳承發展優勢。1966年,惠民地區發展到9個專業呂劇團,500餘名專業呂劇工作者;70年代末,建立“宣傳隊”的5個縣全部改為呂劇團;2011年5月,濱州呂劇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濱州有4個專業呂劇院團,分别是濱州市呂劇演藝有限公司、濱城區呂劇團、博興縣呂劇扽腔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和鄒平市呂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1961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在勝利油田觀看惠民專區呂劇團演出的呂劇《奪印》後與演職人員後合影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其中,濱州市呂劇演藝有限公司原名濱州市呂劇團,始建于1951年,其原身是博興縣呂藝鎮莊戶劇團“魯興劇團”,巡回演出于魯、冀遼及北京、天津等地,多次晉京演出,并曾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上司人專場演出。多年來,創作的《攀親記》《灘回水轉》《鼓韻》《楊廣和》《生命極限》等劇作廣受好評,捧回衆多大獎。在各縣市區,博興縣呂劇團、鄒平市呂劇團等也在省内頗有影響。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濱州演員李生梅(左三)與省呂劇院演員王俊英(左一)、郎鹹芬(左二)、林建華(左四)合影

聘請的五名顧問都是親曆呂劇變遷的文化名家

難度雖大,好在有指點迷津的專家顧問。

此次聘請的顧問,有高鼎鑄、王永昌、王新生、楊淑桐、李振西五位資深專家。他們在戲曲理論研究、文本創作、文史編撰等方面造詣深厚,對濱州呂劇發展懷有深厚感情。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娟把聘書送到王永昌先生手裡

王永昌,先後為呂劇劇目作曲150餘部,屢獲國家及省作曲金獎。他還參與發掘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扽腔、漁鼓戲,是山東省數得着的“民間音樂通”。2012年被确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2016年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2015年度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十大模範傳承人。

高鼑鑄也是博興人,1999年被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他是山東省著名戲劇(創作、表演)專家、山東省戲曲名家工作室首批簽約藝術家、山東省舞台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王新生,先後創作了《紅雪》《大明悲歌》《嶺南聖母》《沂蒙情》等戲劇佳作。其作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文化獎、中國戲劇獎、曹禺戲劇文學獎。

楊淑桐長年工作在濱州市呂劇團,既是親曆呂劇變遷的老藝人,又是記錄、研究戲曲發展史的明白人,留存了大量珍貴資料。

李振西,退休前是濱城區文化館研究館員,既是劇作家,又是濱州曆史的記錄者、研究者。創作、編纂的作品有詩、劇、曲藝、報告文學、地方志書等。

要編纂這本書,市藝研所有不少經驗。因為2013年啟動《濱州地方戲曲》研究編纂以來,該所已于2015年完成并出版了52萬字的《濱州地方戲曲研究·東路梆子》,于2020年完成并出版了49萬字的《濱州地方戲曲研究·扽腔》。這兩書都入選了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雙雙榮獲濱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其中《東路梆子》還在2017年榮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市藝研所所長臧寶榮介紹,兩本書将文獻考據與田野調查相結合,将劇種興衰脈絡的梳理研究建立在紮實的走訪調研基礎之上,用平實簡潔的文筆對濱州境域内東路梆子、扽腔這兩個特色劇種的起源發展、藝術特點、傳承譜系及曲譜劇本進行了全新提煉與內建。讓東路梆子和扽腔有了系統總結和研究的專業著述,為實作濱州地方戲曲劇種的有效保護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據和經驗參考。

臧寶榮說,據2015年-2017年開展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現有348個劇種,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個劇種已經消亡,17個劇種瀕臨消亡。不過,一個令人欣慰的現象是,在山東現有的24個本土劇種中,濱州占了4個。文旅部主持編纂的《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收錄山東19個劇種,市藝研所承擔了3個劇種的編纂任務。這是濱州文化主管部門對本地戲曲文化資源大力保護和支援的直接結果,更是濱州市縣兩級文旅部門共同努力、主動作為的成果。

作為呂劇發祥地,編纂該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之舉

那麼,在這次研讨會上,專家們對該書編撰提了哪些寶貴的意見、建議?

高鼑鑄認為,編纂該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之舉。作為呂劇發祥地,濱州對呂劇發展史的追溯有着重要責任。在編纂中,特别要注意學術性、曆史性和資料性的統一。他認為,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都在縣區、基層。他建議,在資料收集階段,充分發揮各縣市區主動性。同時,要關注濱州呂劇走出去、呂劇進城等重要曆史章節。他認為,綜述的撰寫對于該書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尤其需要細緻、謹慎、全面、客觀。

王新生認為,編纂該書是極其嚴肅的,内容要經得起曆史的考驗。既要反映當代人的普遍共識,也要有曆史性的眼光經得住後人檢驗,因而要堅持專業性、系統性和學術性的原則。在查找資料、尋訪老藝人過程中,需要挖掘、保護珍貴的曆史資料。

“當我打趣王永昌老先生‘您在呂劇音樂中又有創新了’,他告訴我‘哪有啊哪有啊,這本來就是民間早就有的聲腔、技巧啊,他随即給我示範老藝人是怎麼唱的……’這是因為王永昌先生幾十年搜集民間音樂,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财富。”王新生說,在記錄濱州呂劇演變中,要寫明白戲曲的代際傳承。對濱州走出去的藝人、故事,也有加以追蹤、記錄。他建議,同時搜集老藝人的舊服裝、老道具、劇本、曲譜等珍貴資料,以便于将來建立“濱州呂劇博物館”,讓其成為一處濱州的網紅打卡地、鄉愁重溫地。

作為《濱州地方戲曲研究叢書·東路梆子》《濱州地方戲曲研究叢書·扽腔》主編之一,李振西認為,史與志不一樣,這本書的編纂難度比前兩本書更大。在體例上,要有發展概述、名稱演變、劇本演變、音樂演變、團體沿革等重要部分。既要關注專業團體的沿革,也有重視各縣市區業餘劇團的發展史。要關注重要的代表人物,也要記錄重要的曆史節點。

臧寶榮最後說,市藝研所将和濱州市呂劇演藝有限公司攜手,聯合各縣區專業劇團一起,在五位顧問的指導下,做好《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工作,争取在劇種起源、代表人物、藝術特色、發展曆程等方面展開一次全面、系統、深入的梳理總結和提煉,形成具有濱州特色和一定理論深度的呂劇研究專著。她相信,濱州地方戲曲劇種保護傳承研究工作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定會向着更為全面、成熟、體系化的方向邁進。

《濱州呂劇發展史》編纂啟動:緻敬“故鄉派呂劇” 唱響百年好聲音

緻敬“故鄉派呂劇”,唱響百年好聲音,我們預祝《濱州呂劇發展史》的編纂順利!責任編輯:孫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