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戰士有三怕:一怕餓肚子,二怕沒彈藥,三怕受傷送不下來。尤其是第三條,是很多志願軍戰士們的心病。曾經參加砥平裡戰鬥的某團幹部邵捷,就記錄了自己受傷回國醫治的經曆,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志願軍條件實在是太艱苦。

輕傷不下火線,志願軍傷員就地包紮
砥平裡位于漢城以東65公裡處,砥平裡之戰算是志願軍戰史上的一次滑鐵盧。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仍沒能實作既定目标,不得不主動撤出戰鬥。邵捷就是在這次戰鬥中負的傷。
在解放戰争中,邵捷也曾多次負傷,那時候傷員基本上都送到百姓家養傷,但在這裡不行。當地沒有基本群衆,戰地救護站醫療條件也很差,由于美軍的狂轟濫炸,藥品送到前方十不存一。而美軍的傷員有汽車、直升機甚至飛機運送,最多僅需16小時,就可以從前線送到東京的醫院裡。
美軍用飛機将傷員運往後方
邵捷在戰鬥中膝蓋骨錯位,屬于輕傷,原本想敷點藥繼續戰鬥,但衛生員檢查時發現,他感染了當時大面積流行的疾病——斑疹傷寒。119師衛生部立即将他隔離,這個病不及時救治會有嚴重的後遺症,前線的衛生條件無法救治,隻能送回國去。
師部将火線送下來的傷員中挑出一些傷勢較輕的,共有50餘人,擠上了一輛卡車,送往後方。司機小李是個隻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為了防止敵軍空襲,卡車不敢開燈,打着手電筒前行。好不容易熬到天亮,頭頂上就響起了敵機的轟鳴聲。
美軍不放過任何一個移動的志願軍目标
小李迅速的将車往路邊一停,喊到:大家快下車,上山防空。傷員們互相攙扶着下了車,跑進路邊的樹林裡隐蔽,小李開着車一溜煙就跑了。大家就這樣在樹林裡緊張地等待着。
沒想到這一等就等了整整一個白天,50多人即沒有武器也沒有糧食,一個個餓得頭暈眼花,又擔心遭遇敵人搜山。終于到了天黑時分,山下響起了汽車喇叭聲,緊接着又傳來小李的喊聲:大家快下山。原來為了防空,小李開着汽車躲進了預先安排好的洞穴中,一來一回跑了一百多公裡,走的時候都來不及跟大家說明。
美軍憑借空中優勢,對志願軍車隊進行狂轟濫炸
卡車開起來還沒兩個小時又慢下來了,邵捷從車蓬裡探出頭去一看,原來車流已經把向北的路都堵死了。再回頭一看,後面跟來的車流也是一眼望不到頭。這時候要是有敵機來,真後果真是不堪設想。邵捷拍拍駕駛室,讓小李趕緊想辦法。
小李從駕駛室裡跳出來直向前跑去,等他再回來時,已是滿頭大汗。他鑽進駕駛室,将車直接從路上開到田壟裡,一路猛沖上到一條鐵路上。原來他看到一條鐵路會和公路交彙,隻能拼下運氣了。卡車在鐵軌上飛馳,不時掉進枕木裡,又被猛地彈起來,如同巨浪裡行駛的一葉孤舟,車廂裡許多人都撞得鼻青臉腫。
美軍輕傷員也可以乘飛機去後方
卡車終于沖上了公路,一列火車迎面疾馳而過,二月的天氣,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濕透了。原以為可以松一口氣了,沒想到還沒走多久,路上又出了險情。一條山路被敵機炸塌了半邊,偏偏路外面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根本沒有繞過去的可能。
大家隻能下車,用手電筒給小李指着路。一些能動的傷員又找來些石頭将路墊起來一些,以防滑坡,卡車就這樣一點點地挪了過來,十幾米的路足足走了一個多小時。前方上了大路之後,到外都是美軍飛機空投的照明彈,敵機本着“有棗沒棗打兩杆”的想法,時不時俯沖下來胡亂掃射一通。
志願軍傷員
小李憑借着高超的車技和敵人周旋,最終将傷員一個不少的送到了遂安的傷員轉運站。在這裡,邵捷他們和更多的傷病員一起上了火車。但火車也沒有比汽車好多少,依然是白天要鑽洞,晚上才出來。等他們到達鴨綠江邊的小鎮緝安(今集安)時,已經是3月3日了。
區區幾百公裡的路,他們走了整整16天,和美軍16個小時将傷員送到東京簡直有着天壤之别。如此惡劣的救護條件,使得34893名志願軍将士因傷或因病去世,實在令人痛心。志願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憑借手裡簡陋的武器,最終赢得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