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将軍去世,上司看到悼詞,添一句改一句,軍委立即補發任命
很多人都喜歡《亮劍》中李雲龍這個角色,但其實這個主人公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我國的開國中将王近山将軍。
王近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他打起仗來勇猛如獅虎,狡猾如狼狐,人稱“瘋子”。

他一生最得意的戰例,當屬抗日戰争中的韓略村伏擊戰。
1943年,抗日戰争正處于相持階段,共産黨上司的敵後戰場鬥争形勢如火如荼。在華北地區,日軍被八路軍的遊擊戰打得暈頭轉向,想要依仗優勢裝備和兵力決戰,卻又摸不着八路軍的半點影子,着實苦惱。為此,日軍多次組織部隊西進威脅延安,通過主動出擊的方法減輕“占領區”内應對八路軍遊擊戰的壓力。
10月,為保衛延安,129師指令下屬部隊回師陝北。王近山時任太嶽二分區司令員,也接到了指令。接到指令後,王近山立刻率領太嶽二分區第16團出發。16團全團2000多官兵,曉行夜宿,一路向西,在夜色中來到了太嶽根據地的邊緣地帶——山西臨汾縣韓略村。
一到韓略村,四下一望地形,他就敏銳地感覺到這裡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馬上派偵查員去偵查情況。經了解情況,此地離日軍的公路線很近,經常有日軍的汽車隊經過,很有可能是日軍往前線運送彈藥給養的運輸隊,而且公路兩邊的地形打伏擊十分有利。王近山聽了偵察員的報告之後,當機立斷,下令部隊迅速埋伏在公路兩側,等待戰機。
淩晨時分,一隊由3輛小汽車、13輛卡車組成的日軍車隊就沿着公路開了過來,進入了16團的伏擊圈。眼看敵人已經鑽進口袋,王近山一聲令下,16團全團輕重機槍一齊開火,彈如雨下,打向這一支日軍車隊。
日軍沒有想到,在自己的大後方一清早就遭遇了敵人,慌忙抵抗,但半小時後180人就被全殲,後面趕來的敵人也隻有收屍的份兒。
王近山一生大小戰役不知打過多少次,這次的伏擊戰雖然殲滅180多人,但也沒放在心上,繼續率領部隊前往陝北保衛延安。但是他後來審閱我軍打掃戰場時繳獲的檔案時,這才大吃一驚:
原來這小小的一場伏擊戰,竟然撈着了一網大魚:這180多名日軍是日本的一個“戰地觀戰團”,由日軍“支那派遣步兵學校”的兩個中隊組成,成員大多是日軍的中進階将領,少數軍銜較低的也都是日軍将領中很有前途的新生力量。
這些日軍軍官當中,軍銜最高的是少将旅團長服部直臣,另有聯隊長6名,其中一個居然還是日本天皇的侄兒。
韓略村小小的一場戰鬥,王近山率領的16團以犧牲五六人的微小代價,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戰果,其殲滅敵軍進階将領數量之多、軍銜之高,在抗日戰争史,乃至“二戰”史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1955年授銜時,王近山被授予中将軍銜。
然而,“鍘美風暴”中,他被當做典型,很快被安排到河南周口一個農場當副科長,從兵團副司令變為副科級,直到1969年才調回南京軍區,擔任副參謀長。
1974年11月,王近山突然大吐血住進了醫院,胃癌晚期。
1978年5月10日,一代将星隕落。
王近山20歲時就已經是軍長,然而他的最終職務和赫赫戰功不比對,而他的許多部下已經擔任了大軍區副職以上的職務,這有些難辦。
上級對王近山的後事非常重視,在原來悼詞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句改了一句。添加的一句是“一代戰将”,修改的一句是“副參謀長”用“顧問”來代替,這樣王近山由正軍級待遇變為大軍區上司待遇,追悼會的規格和撫恤的标準也往上提了一檔。中央軍委緊跟着補發了王近山為南京軍區顧問的任命。
由此可見,王近山将軍的功績是被充分肯定的,他的功勳也永遠不會被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