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邊問診邊直播?醫生直播熱别染上“流量病”

在社交平台刷到的網紅,很可能是穿着白大褂的醫生,個人簡介裡往往也有權威醫院認證、科室頭銜背書。據法治日報報道,醫生做直播的現象十分普遍,直播打賞、付費咨詢成為直播醫生的主要變現手段。比如,11月20日晚,記者進入上海某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趙海(化名)的直播間。他提前10分鐘調整裝置、試麥,直播的主題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什麼情況下該做置換手術”,包括15分鐘科普、15分鐘互動答疑。

邊問診邊直播?醫生直播熱别染上“流量病”

圖據法法治報

越來越多的醫生像趙海一樣按下手機直播鍵,這是傳統醫學行業擁抱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直覺展現。對患者來說,看病從未如此簡單:不用排隊挂号就能與知名醫生面對面,無論是向醫生提問還是參考醫生對别人的建議,都能快速解答心中疑惑。對醫生來說,則能将知識和經驗更高效、更廣泛地分享給粉絲網友,如果順便得到一筆額外的收益,也是勞動價值的應有展現。有資料顯示,9000名網絡使用者中超9成的人看過健康科普視訊,有付費意願的使用者占比超過一半。這也說明,醫療直播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能滿足不少網友的現實需求,進而幫助緩解醫患關系,分擔公共醫療壓力,實作醫患雙赢。

不過,必須看到,一幕幕醫療直播的場景,也因一些醫生對邊界感的模糊和商業的驅動而漸漸變味兒。有的醫生直接錄下到診室看病的患者面容和身體問題,一些平台屢能刷到對患者來說較為隐私的病情,更有甚者,把患者在病床上痛苦的表情都通過鏡頭播了出去。據報道,在北京某醫院的診室,一名女患者發現醫生一邊問診,一邊對着手機講解,讓她感覺很不舒服。将心比心,哪個患者願意滿大街公布自己的病情?當看到醫生一邊兼顧直播間的資料一邊給自己開方子,哪個患者不會覺得擔憂和别扭。顯然,這種看似鮮活的播出形式,涉及侵害患者隐私權的問題,甚至挑戰職業倫理和法律邊界。

值得推廣的線上科普,别成了醫生個人的流量工具;醫生出鏡直播是好事一樁,但萬萬不可在無形中誘導或強迫患者配合,更不可違背醫師法的相關規定。如果線上問診的背後,對流量變現的欲望大過了看病救人的初心,勢必會影響到醫生看病的效果和患者就醫的體驗,最終傷及的是醫療直播、智慧問診的整個新興業态。要想消除醫生直播面臨的諸多争議,還需要院方和業内完善具體的直播規則和罰則,保護這一形式健康和長久。

當醫生的初衷當然是看病救人,醫療直播同樣不該以現金流為第一目的。好好的醫患科普對話,可别自己先“生病”了。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辛音

編輯:辛音

流程編輯:郭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