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炎性腸病:西方和以肉為主的飲食模式與 IBD 發展的可能性更大有關

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發炎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多發于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本病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發炎性腸病(IBD)。

克羅恩病 (CD) 和潰瘍性結腸炎 (UC)被統稱為發炎性腸病 (IBD),它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目前認為IBD 是由環境觸發和腸道菌群失調的遺傳易感個體共同導緻的疾病,包括飲食異常導緻的免疫反應增強。

西化的生活方式已被認為有助于開發中國家IBD發病率的上升。相比之下,地中海飲食被廣泛認為是具有抗炎作用的健康飲食模式,與晚發性 CD 風險顯着降低相關。是以,人們認為飲食模式具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然而,關于營養和疾病發作的前瞻性資料有限。是以,本項研究旨在分析飲食模式和 IBD 發展的幾率。

發炎性腸病:西方和以肉為主的飲食模式與 IBD 發展的可能性更大有關

本項研究共納入125445人,在14年的随訪時間中,有224發展為UC,有97人發展為 CD。所有參與者在基線時都填寫了與健康相關的飲食問卷 (FFQ)。研究人員對研究資料進行主成分分析 (PCA) 以推導出事後飲食模式,包括蛋白質評分、健康飲食指數、LifeLines 飲食評分 (LLDS) 和替代地中海飲食評分。在飲食模式、分數和 IBD 發展之間進行邏輯回歸模型評估所有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主成分分析總共确定了五種飲食模式,研究結果發現以大量攝入零食、預制餐、非酒精飲料、醬汁以及少量蔬菜和水果為特征的模式與 CD的出現的可能性較高有關(OR:1.16,95% CI:1.03-1.30,p =0.013 )。包含紅肉、家禽和加工肉類的模式與 UC 發展的可能性增加有關(OR:1.11,95% CI:1.01-1.20,p = 0.023)。高飲食品質評分 (LLDS) 與 CD 風險降低相關(OR:0.95,95% CI:0.92-0.99,p = 0.009)。

發炎性腸病:西方和以肉為主的飲食模式與 IBD 發展的可能性更大有關

本項研究通過大樣本的前瞻性人群研究發現西方飲食模式與更大的 CD 發展可能性、食肉模式與 UC 發展相關,而相對較高的飲食品質 (LLDS) 對 CD 發展有保護作用。我們的研究強調了評估飲食模式以幫助預防普通人群 IBD 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1] Vera Peters. Et al. Western and carnivorous 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likelihood of IBD-development in a large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2021.

撰文 | xuyihan

編輯 | Swag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