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美軍共發射197.6萬發炮彈,上甘嶺的标高都被削低了2米。志願軍的陣地上每秒鐘落彈6發,岩石都被炸成齊膝深的粉末。随手抓一把土裡大半都是各種彈片,在這種瘋狂的火力下,志願軍是如何活下來并堅持戰鬥的呢?答案隻有一個:優秀的土工作業。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上甘嶺上取下的土

當時的志願軍戰士,大多是農民出身。土裡刨食的天賦,造就了他們優秀的土工作業技能,這種技能在戰争之初就完美的表現出來了。一把鐵鍬一副鎬頭,在志願軍戰士手裡上下飛舞,往往就能創造奇迹。第二次戰役中的郭忠田排,為麻痹美國空軍,短時間就能修建出一個假陣地。正是這個假陣地,讓郭忠田排殲敵200餘人自己無一傷亡。

到了陣地戰階段,面對美軍的飛機大炮,防禦工事就更加重要了。從1952年初開始,全軍就是始了“坑道築城”作業。不但在一線250公裡寬的正面修建了數不清的坑道、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掩護點、火力點,連兩側的海岸線上,為了防止美軍實施登陸作戰,也修建了數百公裡的塹壕。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而在上甘嶺中,土工作業的工程量完全能載入史冊。在上甘嶺戰役爆發前幾個月,考慮到上甘嶺位置的重要性,15軍45師就開始大量修築坑道、塹壕和交通壕。

當時15軍提出的口号是:破開山腹築長城,挖空嶺心安我家。對于坑道,15軍又提出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的“七防”要求,力求将坑道打造成“扛得住、藏得住、守得住、打得了”的攻防一體的防禦工事。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對于坑道的參數,志願軍也有具體的要求。比如高度要在1.9米以上,寬度要1.2米以上,厚度要在15以上,每條坑道至少要有兩個出口等。後期随着美軍203毫米榴彈炮投入戰鬥,坑道的厚度又被加到30米。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坑道裡還修建了指揮室、情報室、休息室、彈藥庫、手術室、圖書室等各種設施,聽起來好象功能齊全,但實際上條際十分惡劣。坑道的厚度雖有明确要求,但有時現場條件卻無法滿足。即使滿足了,也不一定能抗得往美軍航空炸彈的直接命中。

美軍還常常派小股部隊尋常志願軍坑道入口,一旦發現就集中火力猛轟,如果不幸将坑道入口炸塌,裡面的戰士難免會被困死、餓死、渴死。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由于後方的補給線被美軍的炮火重重封鎖,傷病員很難及時送下去,也隻能放在坑道中。血腥味、硝煙味、臭味、汗味、黴味等各種味道全混合在一起,呆在其中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就是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戰士們仍然鬥志昂揚。坑道,是對付美軍強大火力的最好的辦法。正是依托着坑道,志願軍得以在美軍瘋狂的火力下活下來并堅持戰鬥。在43天的時間裡,打退美軍進攻900多次,殲敵2.5萬人。

這就是上甘嶺!彈丸之地挖出6000多公裡工事,土方可繞地球一圈半

戰後統計,在僅有3.7平方公裡的上甘嶺,志願軍修建的各種坑道、塹壕、交通壕竟長達6250公裡,這個長度已經超過了萬裡長城。挖出的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果按一立方米一堆橫向排列,可繞地球一圈半。而創造這些奇迹的工具,是戰士們用美軍的炮彈片融化後打造的鐵錘和鐵釺,開山的炸藥是從美軍的定時炸彈裡掏出來的。

上甘嶺上的工事隻是有形的長城,真正無形的長城,是英勇無畏的志願軍戰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