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杜聿明認為自己本有必勝絕招,但老蔣不聽話

“一鍋夾生飯!”這是毛主席對淮海戰役的定義。對比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的困難确實更多。遼沈戰役開始時,解放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00萬,而國民黨的部隊隻有55萬,解放軍占據巨大的優勢。況且,東北地區向内地進兵,海運隻能走葫蘆島和營口,陸路隻能走錦州。隻要把這兩點看住,敵人就是甕中之鼈。而平津戰役,則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的百萬大軍對戰傅作義的52萬國民黨嫡系部隊,優勢也非常大。而且傅作義想要撤退,海路隻能走塘沽,陸路隻能走新保安,是以相對沒有太大戰略變化可言。隻有淮海戰役,敵人是80萬精裝裝備精良的嫡系部隊,而解放軍參戰的隻有華東野戰軍和輕裝化中原野戰軍,共60萬士兵,兵力的優勢在對方。而且由于作戰地域寬廣,敵人的進攻、撤退道路都有好幾條,讓人難以琢磨。是以淮海戰役的難度,比另外兩場戰役更大。

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杜聿明認為自己本有必勝絕招,但老蔣不聽話

客觀地說,淮海戰役能夠勝利,除了我解放軍在指揮、意志方面占據優勢之外,敵人的一系列錯誤也是一大原因。在被俘後,敵人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曾經說過自己一方的問題:情報滞後、互不配合,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蔣介石的“瞎指揮”。

開國第一大将粟裕籌劃淮海戰役,是在濟南戰役之後的很短時間之内。當時濟南勝利得太快,讓粟裕以濟南為中心進行圍點打援的計劃落空。中央軍委曾希望粟裕南下過江,但是他審時度勢之後,拒絕了這一要求,并向中央軍委詳細訴說了自己的思路。他認為應該将決戰放在江北,以徐州為中心,消滅敵人的所有嫡系重兵集團。隻要在江北将其吃掉,過江之後将無大仗!中央軍委最終同意了粟裕的請求,并讓劉伯承的中野和華野配合,實作既定的戰略方針,畢竟“得中原者得天下”。

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杜聿明認為自己本有必勝絕招,但老蔣不聽話

而國民黨方面,則是眼看遼沈戰役已經難以挽回敗局,才匆忙開啟了徐蚌會戰(即淮海戰役)的規劃。而且作為徐州方面的第一号人物劉峙,卻是個無用的草包,戰前的謀劃非常保守,開始從很多防區抽調部隊集中。是以從一開始,戰役的主動就在解放軍一方。

1948年11月6日,華野對黃百韬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發起進攻。黃百韬趕緊向徐州方向撤退,但是其行動全無章法,錯誤百出,最終耽誤了時間。當黃百韬撤退到碾莊一帶時,陷入了華東野戰軍的重圍。而另一方面,中野在16日攻克宿縣,截斷了徐蚌鐵路,将劉峙集團孤立了起來。蔣介石意識到指不上劉峙,便将“救火隊長”杜聿明派了過來。淮海戰役的大幕,其實從這時起才正式拉開。

杜聿明到達徐州之後,立刻做出了下一步的部署。他認為,黃百韬應該堅守不出,死死拖住粟裕,讓其不能動彈。而他自己,則帶領手中的幾個重兵集團,和從河南撤回來的黃維一起,夾攻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這樣不僅中野危險,華野為了解救中野,也必然撤掉困住黃百韬的包圍圈。如果真的這樣打,淮海戰役的情況将會是另一番景象,很可能解放軍将會陷入被動。及時戰略執行有問題,至少也能保住中原戰場的均勢。在中國的兵法中,這一招有一個名号叫做“圍魏救趙”。

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杜聿明認為自己本有必勝絕招,但老蔣不聽話

這個計劃得到了國民黨大部分陣前指揮官的支援,比如以強悍著稱的邱清泉。但是關鍵時刻,蔣介石小家子氣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太過愛惜黃百韬以及第七兵團,認為不應該冒他們被消滅的風險。他否決了杜聿明的計劃,反而讓徐州部隊重兵馳援黃百韬。這就相當于犧牲了戰場的靈活性,而去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這樣的話,鹿死誰手将很難預料!

杜聿明作為一名優秀的将軍,卻隻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眼看着自己一個很好的計劃被否定,他也無可奈何,隻能執行蔣介石的指令。這是他一生的悲哀,也是大部分國民黨将軍的悲哀。

事實證明,蔣介石的這一招完全是一步臭棋。徐州出發馳援黃百韬的部隊,在華東野戰軍的頑強阻擊下寸步難行。蔣介石、杜聿明不斷改變進攻方式,調整進攻部署,但始終突破不了碾莊外圍10公裡的華野阻援陣地。等到黃百韬的第七兵團被殲滅之後,淮海戰場的敵我力量出現了大幅變化,國民黨的優勢已經不複存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的最大的取勝機會,就被蔣介石浪費了。

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杜聿明認為自己本有必勝絕招,但老蔣不聽話

黃百韬剛剛覆滅,黃維的第12兵團又在宿縣被中原野戰軍包圍。此時杜聿明也看出了形勢已經不可逆轉,希望帶着邱清泉,李彌兵團撤回南方,為日後的決戰儲存實力。而蔣介石不出意外的也舍不得放棄黃維兵團,繼續指令杜聿明救援。而作為淮海戰役變數最大的一步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則始終作壁上觀,消極怠戰。

為了保住自己手裡的實力,杜聿明從徐州飛到南明,錐心泣血的勸蔣介石放棄徐州和黃維。蔣介石考慮之後竟然答應了,杜聿明大喜過望,趕緊回到徐州組織撤退。這一舉動,一度讓粟裕措手不及。當時他的手裡僅有10個縱隊,根本不夠堵截杜聿明!本來照此發展,國民黨至少有30萬嫡系部隊能夠安全撤退。

然而到了12月3日,杜聿明集團剛剛逃至孟集的時候,天上又落下了蔣介石的親筆信,指令他們折傳回去,救援黃維!杜聿明無奈之下,找來所有進階将領商議怎麼辦。他将蔣介石的信向下傳閱,并說:“我們敢于負責就走,不敢負責就打!”大多數将領的意思,還是不去冒受軍法處置的危險,服從指令救援黃維。杜聿明隻能長歎一聲,指令部隊掉頭回去。于是在南撤3天之後,杜聿明大軍又走上了回頭路,最終被圍困在陳官莊一帶。

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杜聿明認為自己本有必勝絕招,但老蔣不聽話

至此,粟裕、劉伯承等人的戰略意圖全部實作,所有國民黨嫡系部隊都被圍困。大約一個月後,黃維、杜聿明集團先後覆滅,淮海戰役以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

類似的錯誤,蔣介石不僅犯過一次。在1947年胡宗南開始進攻延安之後,他就一直不舍得放棄任何一座城、一塊土地或者一個嫡系部隊。其結果反而是讓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分散,在每一個點上都無法和解放軍抗衡。正所謂事事關心事事亂,蔣介石是被自己一步步地拖進深淵的。

戰場上最忌諱的一件事,那就是高層不懂裝懂,外行指揮内行。蔣介石便是那個軍事才能不行、還每件事都要插手的人。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的手腕和權術還是非常不錯。但那是對内的,而不是對外的。真要說起對外的軍事打擊,蔣介石的才能就遠遠不夠了。

戰争是遵循一個規律而不斷變化的。蔣介石既分不清輕重,又喜歡脫離實際而過多的幹涉,最終才導緻了國民黨的失敗。相反毛主席,他對指戰員非常的寬松,除了在重大問題上确定路線之外,其他方面一般都會支援對方的決定,讓其大膽去做。用人不疑,這才是取勝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