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軍降将供認:淮海戰前蔣介石下令炸黃河阻共軍,邱清泉沒敢執行

随着淮海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華野便将俘虜的國民黨進階将領集中起來,進行改造,而在這些國軍降将中,有一個名為李漢萍的少将供認,老蔣在發動徐蚌會戰前,曾下達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指令,那就是炸毀黃河大堤,企圖阻止我軍向徐州一帶集結。

國軍降将供認:淮海戰前蔣介石下令炸黃河阻共軍,邱清泉沒敢執行

在1948年的豫東戰役中,我軍殲滅國軍約9萬餘人,華野此後逐漸向魯西南一帶集結,當東西兩大兵團整合完畢後,于9月攻克濟南,當時由于吳化文的臨陣起義,王耀武突圍至壽光境内時被俘,淪為了戰俘。

同年9月底,粟裕提出了小淮海的戰略計劃,準備在外線将敵人分割包圍,不給敵人在徐州決戰的機會,而形勢發生變化以後,粟裕又轉變了思維,向中央建議,準備在江北一帶抑留敵軍主力,一舉而殲之。

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大淮海”計劃後,就此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戰役正式打響,而中野的主力則在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的指揮下,接連攻克了許昌和鄭州,準備向徐州一帶運動。

對于中原野戰軍和華野的異常調動,國民黨方面也察覺到了不對勁,蔣介石起初是想把徐州一帶的主力撤到蚌埠,但又改變了計劃,他決定在徐州和共軍決戰,并主動放棄了徐州外圍的陣地。

當時邱清泉接到老蔣指令,率第二兵團向東靠攏徐州。

說起來,邱清泉的第五軍号稱是老蔣麾下的五大主力之一,他以善打硬仗著稱,可在豫東、沙土集和濟南戰役中,華野越打越強,而邱清泉卻已經喪失了和華野硬剛的勇氣。

第5軍第46師在黃口附近遭遇華野一部時,該師還沒怎麼打就毫無招架之力,氣的邱清泉指令第五軍軍長熊笑三親自指揮部隊反擊,否則就拿他軍法從事。

國軍降将供認:淮海戰前蔣介石下令炸黃河阻共軍,邱清泉沒敢執行

看到邱清泉所部的遲緩和軟弱行為,徐州剿總方面相當不滿意,但卻對這個脾氣暴躁的邱瘋子無可奈何,隻好把情況如實上報給了國防部,蔣介石正在為東北大敗而憂心不已,聽聞了邱的事情,他不由大罵娘希匹,直言邱清泉誤國,可華野大兵壓境,他也不敢臨陣換将,這是兵家大忌。

素來喜歡操控部隊的蔣介石,突然萌生了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那就是以河代兵。

早在1938年,國民黨為了阻止日寇向河南大舉進攻,不惜炸開了鄭州的花園口大堤,雖然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阻止日軍進軍河南、湖北的目的,卻造成了數百萬老百姓淹死、餓死的慘劇,還間接引起了更為慘烈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

蔣介石不知道當年的慘烈教訓嗎?他是知道的,當年好歹有個借口,是為了阻擊日寇,可如今國共内戰,他不能不顧忌輿論的壓力,一旦此事被公開,他将被千夫所指,于是蔣介石秘密向邱清泉下發了電報,讓他親自派兵将山東的董口黃河大堤炸開,讓魯西全境陷入黃河泛濫的汪洋之中。

邱清泉接到指令時,心中如同五雷轟頂,雖然他與解放軍作戰時窮兇極惡,但生而為人,還是有起碼的底線和道德觀的,打仗死人不可避免,但決開黃河那可是禍國殃民之舉,這是要遭受千古罵名的,一定會被刻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可蔣介石的秘密不容置疑,身為軍人,邱清泉也不敢一口氣回絕,無奈下,他找來兵團中的少将參謀長李漢萍商議對策,後來李漢萍被俘,這件事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

商議過後,邱李二人都不敢做曆史的罪人,而派手下去也不合适,派其他部隊的人,他也不敢托底,可時間不上容許拖延,邱清泉便讓李漢萍出面,指派一個資曆深,指揮能力出衆的軍長執行這個任務,而擔當此任的正是70軍軍長高吉人。

國軍降将供認:淮海戰前蔣介石下令炸黃河阻共軍,邱清泉沒敢執行

高吉人是杜聿明舊部,雖然曾在第五軍中任職,但和邱清泉時常爆發沖突,接到這個指令時,他不由得對上級指令産生了懷疑,要知道決河阻兵難度大不說,效果也不好,當年花園口決堤的教訓還曆曆在目。

稍加思索,高吉人便知道這是邱清泉在給他挖坑,如今魯西南幾乎都被解放軍攻克,而第二兵團的駐地到董口少說也有三百公裡,他們甚至都不敢派出汽車運送兵員,生怕引起共産黨的注意,給他們給個一鍋端,而部隊步行前進,很容易遭到華野的包圍,想通了這一點的高吉人,不由腦門冒汗,這不是将他往虎口裡送嗎?還是有去無回的那一種。

但這是蔣委員長親自下的指令,他一個小小的軍長,如何反抗呢?隻能硬着頭皮先答應下來。

高吉人和邱清泉等人商議,70軍不攜帶任何重武器,全部輕裝上陣,三天内到達到董口,在打開河堤後迅速撤離,而為了保密且引導輿論走向,可以栽贓給共産黨,高吉人建議,行動的士兵統一換上華野的軍服,冒充華野的某個縱隊。

而為了掩蓋這個企圖,在用炸藥炸開幾處河堤後,可派空軍出動,用炸彈轟炸,造成交戰時誤傷河堤的假象。

正當炸堤計劃準備行動時,徐州剿總為了研究下一步行動召開了會議,邱清泉在會議上反映了行動不自由導緻戰局接連失利的情況,顧祝同便同意他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臨機專斷權力。

國軍降将供認:淮海戰前蔣介石下令炸黃河阻共軍,邱清泉沒敢執行

而後,邱清泉又以顧祝同無法反駁的理由,迫使他同意第二兵團向南撤離,并将司令部遷至宿縣,由于徐州的國軍主力向南收縮,這徐州以北自然是放棄了,是以阻止魯西南的解放軍向東南運動的意義不是很大。

邱清泉揣着明白裝糊塗,絕口不提炸黃河大堤一事,即便蔣介石問起來,他也有理由反駁。

于是一場關乎四省邊界,數百萬百姓的災禍,因為國民黨内部的上下不齊心,終于成功避免過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