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人注意了!有利可圖的機會很有可能是“陷阱”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2月11日電 高薪招聘、投資賺錢……看到這些資訊,你是否心動了?且慢,三思而行!看似“天上掉餡餅”般有利可圖的機會,其背後可能是騙子精心編制的謊言陷阱。

華人注意了!有利可圖的機會很有可能是“陷阱”

資料圖:繳獲電信網絡詐騙作案手機。鎮江警方供圖

陷阱一:高薪招聘兼職人員

你需要一份兼職的工作嗎?薪資不菲,工作内容非常簡單。

“招聘方”聲稱,一些商家需要人手提高銷售額,前往應聘的人員需做的工作,就是将物品加入購物車、為某些貼文點贊,或将錢轉賬至某個銀行賬号等。完成這些工作,會獲得相應的提成。

近日,在新加坡出現類似的以高薪聘請臨時工的招聘詐騙。當你相信有這樣一份高薪工作存在時,你已經開始一步步走入騙子的“圈套”。

随後,騙子會要求受害人下載下傳一些收款軟體,以擷取“工資”。但在拿到“工資”之前,必須先付款。受害人一旦轉賬,騙子就會“人間蒸發”。

這一系列流程過後,受害人才發現,自己不但收不到工資和提成,還被騙去一筆錢。

陷阱二:優惠價預定清潔服務

馬來西亞華裔陳女士在社交媒體搜尋鐘點女傭服務時,發現了一個預定清潔公司服務的廣告,她被上邊所寫的優惠價吸引。

陳女士按照廣告上展示的WhatsApp連結與負責人接洽後,根據對方訓示下載下傳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以便留下個人資料預約服務。

接下來,她準備支付定金,輸入使用者名和密碼後,銀行的轉賬頁面卻變成空白頁面。

陳女士以為銀行的線上服務出現了問題,改用另一張銀行卡付錢,沒想到輸入使用者名和密碼後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我聯系清潔公司負責人告知這個情況,對方若無其事地告訴我可以在女傭上門清潔後再付款。”

隔天,陳女士在購物時需用銀行卡付款,卻發現上述兩家銀行戶頭内的存款,被轉入同一個銀行戶頭。

原本應在預定時間上門清潔的女傭不見蹤影,清潔公司的負責人也無法再聯系上。

陳女士意識到受騙,選擇向警方報案。

華人注意了!有利可圖的機會很有可能是“陷阱”

資料圖:美國街景。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陷阱三:網絡戀人介紹賺錢“妙招”

在美國、加拿大,與“殺豬盤”及虛拟貨币有關的詐騙案頻頻發生。

早前,美國華裔林先生就因陷入此類詐騙,被騙走8萬美元,其中有6萬美元還是朋友計劃買房的存款。

林先生通過短視訊網站認識了一名女子,之後在對方要求下轉入WhatsApp聊天。從一開始簡單問候,到慢慢建立信任,談情說愛。

騙子稱自己投資數字貨币,鼓動林先生一起投資賺錢。林先生按照對方指導下載下傳了一個軟體,一開始投資2萬美元,很快就顯示掙了幾千美元。

之後騙子慫恿林先生加大投資,緻使林先生将朋友存在他處的購房存款也投入進去。

當林先生計劃從軟體中兌換現金還給朋友時,網站稱需要支付9萬美元稅款和部分管理費,林先生才意識到被騙。林先生不僅損失了自己辛苦掙來的積蓄,還被朋友視為騙徒。

關于這類詐騙,加拿大列治文警方也總結出一些常見套路:騙徒通常通過交友軟體或社交媒體與受害人接觸,建立網絡關系後,騙徒會提出所謂的投資獲利機會,說服受害人參與投資,受害人最終損失慘重;騙徒通過受害人社交媒體的親友清單,進行親友冒認,令受害人參與投資騙局時失去戒心;騙徒會在受害人的社交媒體貼文中了解其生活方式,并制定出符合每個受害人的欺騙政策;騙徒會給予受害人一個可觀回報的投資加密貨币網站,受害人通常在前期獲利後便加碼投資,直至資金無法撤回;騙徒聲稱他們通過投資虛拟貨币獲利,在收到受害人資金後不知所蹤。

陷阱四:高價收購舊鈔

100林吉特換3萬林吉特,聽上去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馬來西亞一位華裔青年卻是以損失了約1萬林吉特。

該名華裔青年在社交媒體上收到一名男子的留言,稱要收購舊款100林吉特現鈔,出價3萬林吉特。青年主動與對方聯系,表示他有100林吉特的舊款現鈔。

不過,對方在電話中表示該華裔青年需先支付各種手續費用,還承諾這筆款項會在付款時歸還他。

于是,華裔青年通過對方提供的三個銀行戶頭,一天内轉賬四至五次給對方,數額約達1萬林吉特。

其中一間銀行的職員問華裔青年,為何會進行這樣的交易,并告訴他這是一個騙局。華裔青年這才發現自己受騙,後向警方報案。

如何規避類似詐騙?

1.工作和生活中勿要貪小便宜。通過可驗證真僞的正規管道找工作、買賣物品等。

2.若被陌生人拉入可疑群組,應立刻進行舉報,避免他人落入陷阱。

3.部分詐騙集團仿真功力強,人們也較容易因為是“認識的人”而上當。建議大家在收到任何消息時,盡量與認識的人打電話确認,對突如其來的關心要存疑。

4.永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密碼、驗證碼等,注意保護個人資訊。

5.隻從信譽良好的交易所購買加密貨币等,投資之前應謹慎研究。

6.對方以任何理由要求彙款,都應提高警惕。

假設發現被騙,群眾可趕緊向銀行聯系,看是否能将款項攔下來;或可向當地警方報案。

擦亮雙眼,辨識套路,“餡餅”還是“陷阱”,或許不難分辨。(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衆号;ID:qiaowangzhongguo;資料:新加坡《聯合早報》、美國《世界日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加拿大《星島日報》、馬來西亞《詩華日報》等;作者:梁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