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皇上舅舅兼嶽父佟國維成為“替罪羊”。
他是皇帝親舅加嶽父,慘被當作替罪羊,死後翻案被追封太傅!
佟國維在朝中是個特殊人物。他姐姐孝康章皇後是康熙帝生母,孝懿仁皇後是他女兒。是以,他既是康熙帝的舅舅,又是康熙帝的嶽父。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謀反,其居住京師的兒子吳應熊,于第二年春天準備以紅帽子為号響應起事,一等侍衛佟國維奉命率侍衛到大佛寺,将亂黨十餘人捉拿回來,立下大功。後晉升為領侍衛内大臣、議政大臣,官至正一品。

康熙二十八(1689年)年,因他是當今皇上的嶽父,被晉封為一等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因年邁解任。這麼一位特殊人物,而且是一位已經卸去官職之人,因晚年卷入繼位人問題,大受其辱,若不是倚仗非常身份,極可能招緻殺身之禍。
皇太子第一次被廢幽禁後,康熙帝又氣又怒生病倒下。佟國維雖已經解任四年,但作為皇上的舅舅兼嶽父,不甘置身局外。他上奏說:“皇上辦事精明,天下人無不知曉,斷無錯誤之處。此事于聖躬關系甚大,若日後易于措處,祈速賜睿斷;或日後難于措處,亦祈賜睿斷。總之,将原定主意熟慮施行為善。”當時,康熙帝左思右想之後,以胤礽瘋病已愈為由,将他釋放,已打定了複立胤礽為皇太子的主意。但他覺得公布這一決策前還有許多事要做,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維護自己一貫正确的形象。皇帝金口玉言,對于廢立皇太子這樣的大事,不能嘴巴随便往哪至就往哪歪呀!為此,好多滿漢大臣成了“替罪羊”,佟國維便是其中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帝召見舅舅佟國維,大翻老賬,抛出他去年說過的那席話,話問道:“爾是解任之人,此事與爾無涉,乃身先衆人啟奏,是何心哉?”佟國維多少猜測出皇上弦外之音,但他身為臣子,不能讓皇上難堪,也不便為自己辯護,隻能審慎答道:“臣雖以庸愚解任,蒙皇恩命為舅舅,仰見聖體違和,冀望速愈,故奏請速定其事,臣有何辭可對?”佟國維含蓄地提醒外甥皇帝,我雖解任,但不要忘掉還是你的舅舅,而且是你聖口予以承認的舅舅,你有為難之處,我不能不過問。
康熙帝沒有充足理由駁翻嶽父,隻能蕩開去,将他一軍說,我有為難之處你來過問,将來我沒有為難之處,你能做到不再過問國事嗎?過了一夜,康熙帝又找出為難舅舅的罪責,将它以谕旨的形式讓群臣傳閱。谕旨中把佟國維夫妻祝願他“萬壽”,指責為“以荒誕不實之言欺朕”,無疑是欲加之罪。他天天被群臣和天下百姓稱為“萬歲”,并不視為欺騙愚弄,為何舅舅舅媽說這樣的說就是愚弄他了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康熙帝就是要找舅舅的茬兒,要害在“易于措處”四字上。
一想到廢皇太子時自己的失态,想到自己當時轉過的種種念頭,他的内心就隐隐作痛。他要告訴群臣,當時他舅舅提醒他殺廢太子,是别有用心。而他是英明之君,關鍵時刻未采納舅舅的錯誤意見。
這年二月二十八日,距将胤礽重新捧上皇太子還有十來天,康熙帝對佟國維進行系統指責。這些指責上綱上線,但經不起推敲,沒有什麼說服力。然而,用意十分明顯,把廢太子引起的政治動蕩、人心不穩的責任,推給終國維。
佟國維心中不服,但在這樣的外甥皇帝面前,隻能回答:“臣前所奏之言,俱載在檔案。今并不推诿。衆人因臣大言妄奏,皆畏懼列名,緻贻聖體及皇太子、諸皇子之憂,臣罪莫大。皇上雖憐憫不誅,臣何顔生斯世?祈速賜誅戮,以示衆。”這席話軟中帶硬,意思是說,我既然有這麼大的罪,你應把我殺了才是。
康熙帝本意不是要殺佟國維,況且他是舅舅和嶽父,怎能真動屠刀?随即下谕:“朕今特為安撫群下,降旨申明,非欲有所誅也。爾前啟奏時,外間匪類不知其故,因甚贊爾雲:“如此方謂之國家大臣,不懼死亡,敢行陳奏。今爾之情形畢露,人将謂爾為何如人耶?洵可恥之極矣!朕若誅爾,類似沽名。朕今斷不誅爾,其坦懷勿俱,但不可卸責于朕躬。觀爾迷妄之言,其亦被人鎮魇與?”說了半天,一語道破,就是要你佟國維把有關罪責擔起來,不要推卸給外甥皇帝。
舅舅兼嶽父的佟國維,被康照帝評定為“亂臣賊子”、“可恥之極”,政治聲謙大受毀損。過了十年,康照五十八年(1719年)正月,佟國維死去,“賜祭葬如例”;雍正帝上台後,追贈他為太傅,并贈谥号“端純”。他的第三子隆科多,承襲其一等公勇位。這一切都表明,佟國維并非真如康熙帝所斥責的那麼可惡,他隻不過是被外甥皇帝送上祭台的政治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