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康這一年 | 水系治理 江南小村環境“蝶變”

作者:九派觀察

12月初,冬日暖陽下,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上水村顯得格外甯靜而惬意,陣陣微風吹過,穿村而過的小河清澈見底,泛起層層漣漪。老人們聚集在樹蔭下悠閑地品茶、下棋、話家常,孩子們在休閑健身廣場撒着歡地嬉戲玩耍。

“老戴,最近環境挺好的,你也歇歇,别搞太累哦!”下棋的白發老人見到一個熟悉的老人打起了招呼。這個被稱為“老戴”的老人是上水村71歲村民戴海水,也是該村的“民間河長”。

面對鄰裡街坊的關心,“老戴”隻是笑笑,在他看來“巡河”這項工作是份責任,必須始終堅持下去。

早些年,上水村可不是這幅模樣。總面積僅約1500畝的上水村,一條河流穿村而過,村内水網密布、水系充沛,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家家戶戶在村内幾乎所有水域頻密發展養殖業,飼料殘渣和禽畜排洩物,造成水系污染。同時,村民們還習慣了在塘中淘米洗菜、洗衣浣紗。

“很多人将髒東西往河裡亂扔,當時村裡的溝塘不少‘死水’”。戴海水回憶以前的環境說道。

環境的轉變源于河長制的貫徹實施。面對河湖多、線面廣、管理難的江南地區,河湖水環境保護起來難度不小。蕪湖市灣沚區共有大小河流20條,河道總長280公裡,是典型的江南水網圩區。要治理好這麼大一片水域,必須建立健全三級河湖長組織體系,發揮好“人”的關鍵作用。

早在2016年,蕪湖灣沚區(當時的蕪湖縣)确立清河水、治污水、淨塘水的“三水共治”目标,推行河長制,在“問題導向、一事一策、屬地負責、多方關聯、強化監督、全民參與”的原則下,推深做實水生态水環境保護。2017年,戴海水也報名成為一名“民間河長”。

早些年,村民們不了解,覺得這個老戴“死腦筋”、“多管閑事”,甚至家人都覺得他是幹“出力不讨好”的事。但戴海水堅持巡河,堅持耐心講解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

“我勸說也要講究方法的,比方說他們關注自己的利益,我就跟他們講水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關系,讓他們知道污染了家門口的水,也會影響自家人健康。”戴海水談起他的“巡河經”頗有心得。

在建立河長制的同時,一場農村小微水體的大治理也拉開序幕。以上水村為例,村民籌資籌勞,修建了生态溝渠,打通了環村繞流的河流與水塘,通過搭建橋梁、設定涵洞、溝渠清淤,全村水系更加活絡通暢。同時,引入太陽能微動力泵站,提升了水位,實作了水系的常年流動。

治理後的上水村,所有溝渠都種植了品種豐富的水生植物,放養了錦鯉、河蚌、螺蛳等水生動物,用生态的辦法淨化水質。

多年不見的野生魚、鼈又遊回水中,多種水鳥又飛舞到田間地頭,多種貝類現于水體。村民又可以在溝塘邊散步嬉戲,呈現出一幅水清、景美的生态文明畫卷。

“以前水發臭,大熱天都不敢開窗。現在的水塘更清了、環境更好了,還來了不少外地遊客呢!”村民奚桂香開心地說。

村民沒想到,他們眼裡看到、口中說到的“好環境”給他們引來了人氣,還獲得了實惠。上水村所在的陶辛鎮依托圩内水系,調整種植結構,改種荷花、蓮子等,發展荷産業,畝均增收3000元,陶辛水韻水利風景區已跻身國家水利風景區,年收入近5000萬元。去年10月,生态環境部命名灣沚區為第四批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環境好,人人都受益;保護環境,人人都有責。守護我家這片環境,就是我的‘初心’”。戴海水說,自己這個“河長”會一直幹下去,幹到幹不動那天。

上水村,隻是一個縮影。我省河湖長制的縱深推進,讓許多地方的水生态環境發生“蝶變”。在全省5萬多名河湖長的堅守下,一張張河湖責任網層層密織,“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河湖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安徽日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