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永群
如今,直播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流行且常見的内容形态和互動方式。當醫生開始直播,病人病例便不免成為其中的重要内容。近日,“如何看待醫生邊問診邊直播”這一話題被熱議。
有媒體報道,一家國内知名醫院的中層管理者,對身邊越來越多的同行投入直播感到擔憂。有的患者還因醫生在診室直播而産生醫患糾紛,撥打“12345”投訴醫院。
換位思考,當我們挂号、排隊,終于坐到診室,卻發現置身鏡頭中,甚至醫生詢問完病情後,還可能側頭面朝手機解答,我們的内心肯定會有些别扭和不情願。一方面是擔心醫生是否百分百投入為我們診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健康資訊屬于個人隐私,不論是背後入鏡,還是錄播後打馬賽克、處理聲音,這些資訊事實始終與我們自身密切相關,不應該這麼理所當然地被圍觀。
網絡固然無遠弗屆,但依然存在一些邊界,比如我們的隐私權。民法典中有明确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隐私和個人資訊保密。洩露患者的隐私和個人資訊,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曆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明年3月1日起施行的醫師法中也明确,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當履行尊重、關心、愛護患者,依法保護患者隐私和個人資訊的義務。
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生觸網,通過短視訊、直播等形式在社交平台成為大V。這背後是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也展現出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關切和在網絡中擷取權威資訊的需求。
臨床醫生的日常往往是忙碌的,把枯燥的專業内容講清楚也需要能力,是以,既有專業能力又善于掌握傳播規律的醫生願意走向網際網路,我們非常歡迎。一些醫學常識的科普、誤區的糾正、及時的辟謠,都是海量資訊中的稀缺資源,權威理性的聲音也是公衆讨論中缺少的。我們肯定科普的價值,也無需回避網際網路滲透,但在包容生長的同時,我們不應無視新業态發展中的誤區和邊界。
這其中就包括對于隐私權的保護,即便是為了科普,在内容選擇上也應該審慎,選取有參考價值的典型病例,并征得患者同意。這同樣也有助于避免網友無差别地借鑒診療方案,進而引起恐慌或是延誤治療。還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直播并非正常意義上的“線上問診”,有些還包含着打賞、帶貨、開通商品櫥窗等付費和變現手段,這其中的倫理和合規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當邊界更清晰,規則更明确,網際網路與醫療碰撞出的新業态才能更健康地發展。相反,若是任由其野蠻生長,不僅一些危言聳聽的假冒“白大褂”會趁虛而入,群眾對于網際網路醫院和線上問診的信任感也會降低,這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熱點視訊推薦
更多内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訊号
關注“光明日報”微信視訊号
文字:張永群
圖檔: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永群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