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最後的家庭裡,獨立成長才能拯救自己身邊的人

作者:陶鹿鎮

村上春樹曾經評價:村上龍的天賦在于自然、有氣勢,他好像擁有一口離地面很近的油井。從1976年出版《無限接近于透明的藍》獲得了日本純文學最高獎項芥川獎,村上龍的創作仿佛深井泉湧,筆耕不辍,不同的社會熱點與題材均有涉獵,2001年的小說《最後的家庭》就聚焦當時日本社會經濟問題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在最後的家庭裡,獨立成長才能拯救自己身邊的人

小說《最後的家庭》裡,兒子秀樹患了自閉症一年半,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與外人接觸;丈夫秀吉人到中年,負擔整個家庭支出,而公司業績不好即将裁員失業;妻子昭子全職主婦,每天為了兒子奔波診所認真學習各種醫學知識;妹妹知美籌備上大學,正在和之前患過自閉症的珠寶設計師近藤接觸。這個家庭猶如懸在崖邊,時刻有粉身碎骨的危險。

在最後的家庭裡,獨立成長才能拯救自己身邊的人

書一開頭,就出現了把自己關閉在房間裡的秀樹在在窗戶黑紙上開了一個圓孔,這個圓孔讓秀樹打開了他與外界的偷窺觀察之門,也為讀者打開一扇小窗,迫切想知道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作者如何給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按照書上的時間線,作者隻是截取了從十月到聖誕前夜這段時間的某些時間點,大部分場景也都安排在家庭裡四個人都在的場合。一個事情,四個親曆者,作者的描寫角度分别從各自出發,共同構築了同一時期一個事件的不同觀察層面,也就是讓一家四口直接用自己的視角訴說他們的所知所感所思。這衆多的訴說,彙內建了一個被話語不斷确定的世界,很多對話與細節被反複重複四次,猶如不斷的重音敲打出來,振聾發聩,也更能襯托出這一家人内心世界的複雜性與他們的情緒轉變。

在最後的家庭裡,獨立成長才能拯救自己身邊的人

比如在第一章内山家的早餐場景,哥哥秀樹聽的搖滾樂、爸爸秀吉早上的咖啡、媽媽昭子與兒子從門縫裡塞進去互相交流的紙條,還有妹妹仿佛漫不經心對哥哥聽搖滾樂的評價,都在循環往複間可見全家人的性格特點與家庭氛圍。一大早上的媽媽昭子是最繁忙的,要給家人準備早餐,想和丈夫溝通兒子病情卻得不到确定的回答,和兒子交流,還要處理電子郵件,引出在這樣的壓抑的氣氛下媽媽昭子唯一的安慰就是和在診所認識的年輕人聯絡喝茶聊天,這會讓她暫時忘卻兒子的病情,内心也充滿了罪惡感。而父親秀吉要求家庭的儀式感就是不管多晚都要一起吃飯,自己公司一堆事情卻無人傾訴隻能獨自咽下。妹妹知美對于哥哥的病情其實是非常關心的,包括與患過自閉症的珠寶設計師近藤交流的内容與哥哥聽的音樂類型,她單純想離開這個家,不是因為哥哥的病情。

在最後的家庭裡,獨立成長才能拯救自己身邊的人

故事因為哥哥秀樹發現對面鄰居家暴妻子而爆發,完整的家庭開始分離,但也正因為分離,反而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哥哥與律師的交流說出了本文的主題:

想拯救他人的欲望和想支配他人的欲望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具有這種欲望的人,往往自身也受過很深的創傷。這樣的人,與其說是拯救自己。但是,這種人在他的心靈深處幾乎都不承認自己也是被拯救的對象。雖然他不認為自己是被拯救的對象,但他會變得依存于他人。

家庭裡每一個人都沖破了封閉自我的牢籠,爸爸學會了面對現實,女兒獨立,哥哥撕掉了窗戶上的黑紙,開始學習法律,而母親昭子也和年輕人去了夏威夷。

村上龍在後記中寫道這部小說是以懷疑“拯救和被拯救”這一人際關系為出發點的,文中關于鄰居家暴妻子片段,哥哥各種求助方式,都是作者親自采訪相關人士與救助機構得出的真實資料。這一段也說出了遭遇家庭暴力的女子如何逃離暴力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雪子的結局小說并沒有提及,但大家應該内心早已明了,雪子并不是個例。

在最後的家庭裡,獨立成長才能拯救自己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