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時在朝堂上大臣都說漢語?别被電視劇騙了,其實說漢語很危險

開宗明義,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訴大家,大清朝從皇帝到大臣,日常的交流全部都是使用滿語,是以千萬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影視劇給誤導了。那裡面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是一口标準的國語,可是沒有辦法呀,影視劇如果都說滿語,誰看得懂呢?

清朝時在朝堂上大臣都說漢語?别被電視劇騙了,其實說漢語很危險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那個時候開始,滿人說滿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隻是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随着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政府高層,滿族皇帝才慢慢學會說漢語。但即便如此,皇帝召見滿族官員時,彼此的交流還是以滿語為主。

為什麼漢人有上億人口,滿人充其量也就幾百萬人,漢語卻不能成為朝堂的正式語言呢?說起來,還是清朝政府對漢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時,清朝軍隊馬踏中原,殺戮無數,到處鎮壓反抗,什麼揚州十日,什麼嘉定三屠,都是為了迫使漢人屈服。

清朝時在朝堂上大臣都說漢語?别被電視劇騙了,其實說漢語很危險

在建立全國政權後,滿清的統治者更加害怕漢人的反抗,他們知道,如果要漢人不反抗,首先就要在文化上壓制他們,而把滿語定為官方語言是再合适不過的舉措了。一些漢族官員為了擠身上層,隻能去學習滿語,這樣一來,原有的強烈反抗清朝的意識就慢慢淡忘了。

其次,大量使用滿語,也是出于保密的需要,當然這也是為了防着漢族官員。早期的一些對外條約,都沒有漢文版,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隻是到了清朝的後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對于滿語感到十分别扭,也覺得特别難學,紛紛學說漢語,才倒逼着滿清政府開始把漢語的使用提上議事日程。清乾隆皇帝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當初接見英國朝見的使者,用的就是漢語翻譯。

清朝時在朝堂上大臣都說漢語?别被電視劇騙了,其實說漢語很危險

但是,在大朝會或者重大節慶日上,皇帝是一定會說滿語的,絕不能說漢語,因為說漢語會被為是對祖宗的不敬。而且在這樣的場合,皇帝一旦說漢語,肯定會有滿族大臣跳出來強烈反對。滿族大臣跟漢族大臣不一樣,漢族大臣往往在發表意見時會瞻前顧後,而滿族大臣秉承自努爾哈赤以來的傳統,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有所顧忌。

由于清朝皇帝的漢語水準普遍都不高,是以有的時候會寫錯字,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寫錯了,是以往往将錯就錯。典型的如康熙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就是一個錯字,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但是誰也不敢說。

清朝時在朝堂上大臣都說漢語?别被電視劇騙了,其實說漢語很危險

總之一句話,大家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劇給誤導了,在清朝的時候,不是滿族官員上趕着學漢語,而是漢族官員上趕着學滿語。因為學好了滿語,不僅能夠很好的和上層人物交流,有時還能得寵呢。最著名的是張英、張廷玉父子,能力最強,最得康熙皇帝寵信,因為他們能說流利的滿語。清朝末年,滿族官員集體腐敗,以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員上位,才使得漢語慢慢成為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