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的底層方法

作者:吉米讀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的智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大腦是可以随着我們的學習而不斷發展變化的。

一個人的知識和才能是可以不斷增長的,隻要這個人有自己的學習目标,并且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學習。

說到學習方法,最近我看了很多關于學習方法的書,但是感覺這一本書中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這個方法都适用,可以說,這就是學習的底層邏輯。

這本書就是《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書中講的方法主要分三步:檢索,細化和生成。

學習的底層方法

檢索

大家都用過百度查東西吧?檢索就跟這個類似,說的是從我們的大腦中查找東西。

那怎麼從大腦中查呢?

就是說無論我們在學什麼東西時,都應該及時地停下來向自己的大腦提問。問問自己剛才學到了什麼?核心觀點是什麼,剛才學的東西主要講了什麼内容,不是要把所學的東西背下來,而是用自己的話把它說出來。

比如背書,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讀,大家都覺得這種方法有效。因為這樣重複讀會給我們一個錯覺,我們覺得自己讀得很熟悉了,一定能背下來了。但是當你合上書去背的時候,卻發現卡住了。

檢索的方法是怎麼做的呢?

那就是不重複讀,讀一遍之後就開始逐句背誦,可以一邊讀一邊了解這句話,還可以把這句話的畫面想出來。然後就開始合上書,從腦子裡去拿這句話,看看我們拿出來的是不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就修正過來,這樣進行幾遍就背下來了。對于一整段,還可以去了解每句話的關鍵詞,了解段落句子的先後順序。也就是說這種檢索的方式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的。

我們都知道在百度檢索一個東西,是直接輸入一個關鍵字或一句話,然後就能搜尋到很多相關的東西出來。

其實,我們從大腦中檢索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把剛剛學過的或者是聽過的東西,用一個關鍵字或者一個關鍵問題對它進行檢索,看看大腦中是不是已經把它存下來了。隻有檢索過後,它才能往大腦裡存。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我們隻是讀書,不去用大腦了解的話,大腦裡就不會起任何的變化,而如果我們試着從大腦裡去提取資訊的話,大腦裡就會留下痕迹。這痕迹就說明我們在大腦裡寫入了東西,而為了鞏固記憶呢,我們還需要間隔檢索,也就是說在我們快忘記之前再去進行檢索,這樣就可以強化記憶,讓那痕迹加深。

學校裡的作業,單元測試之類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新學的内容。

而我們在工作中的學習,不能隻是一味地聽人家講PPT,而是要對聽到的内容跟自己已知的東西進行聯系,向自己提出一些問題。我們自己在學習的時候也要給自己提出一些問題,然後去回答這些問題,也就是要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測。隻有這樣才能知道我們是不是真的掌握了這部分内容,而不是把熟悉當掌握。

以後,當你去看一本書的時候,你要記得不時地停下來問一下自己,剛才這部分講的核心内容是什麼呢?我從這部分中學到了什麼?或者你也可以用寫促學的方法把這些寫下來,寫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整理的過程。等到最後看完了,學完了,再做一個總結性的提問,把之前那些一點一點的内容再整理成一個有脈落,有結構的内容。

檢索就是考自己對剛學的東西的掌握程度,清楚的知道自己掌握了什麼,沒掌握什麼,進而更好地針對薄弱環節加強學習。

講完了檢索,那細化又是什麼呢?

學習的底層方法

細化

細化說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當我們了解了一個概念時,我們應該把它跟自己頭腦中已知的東西聯系起來。比如把這個概念用一個熟悉的故事或者是熟悉的案例來講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了解,還能讓新舊知識産生聯結,這會讓大腦中不同的神經元産生真正的聯結,形成我們新的知識網絡。

比如,你剛學了成長型思維,你就可能在大腦中檢索什麼樣的行為舉止就屬于成長型思維呢?什麼樣的環境是成長型思維的環境呢?什麼樣的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呢?

當你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之後,你的腦中就會浮現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和事,以及一些場景。而如果你能把這些人和事以及場景講出來,那樣不僅加深了對成長型思維的了解和記憶,還能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

細化就是檢查我們是不是真的掌握了這個知識,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可以考察我們是不是真的會把這個知識用起來。

很多時候,人們會在反思的時候同時使用檢索和細化。

比如,書中講的例子是一個外科醫生,他每天晚上會反思白天做過的所有手術。他去思考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得不好的他會在腦子裡思考要怎樣改進,直接在腦子裡先演練一遍,是清楚的演練一遍,1,2,3,4的步驟是怎樣的,到了第二天,如果有條件的話,他會在實驗室裡再做一遍,以驗證他的想法。

而他反思過程中的演練部分就是屬于把知識進行細化,真正的把知識跟實際結合起來的過程。

講完了細化,那生成又是什麼鬼呢?

學習的底層方法

生成

生成在我的了解上來說,那就是使用這些新學的東西去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各種特殊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跟你學習時所看到的問題一樣,而是這些問題的變體,這就要求我們學了東西之後能活學活用,而不是隻會在相同的問題上照搬答案。

比如還拿成長型思維來舉例子,當《終身成長》的作者德韋克和她的男朋友在約會的時候,她的男朋友說了這麼一句:“我想要多一點的空間!”

德韋克一聽這話,當時就懵了,因為她本來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占上風的人(也就是說她從小到大更多的時候都是屬于固定型思維模式)。是以,當她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她想:完了,這是要分手啊!

可是這時候幸好她已經知道了成長型思維,于是她的思維模式切換過來了。她想應該往好的方面想,先問清楚原因:“你剛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你看,我都到凳子邊上了,你往那邊挪一點。”

原來是這樣呀,真是虛驚一場!

書中講到的外科醫生每天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手術過程,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到底怎樣做才能做到最好,這樣就會生成自己的一套處理問題的心智模型,在他下次遇到新的突發情況時也能想到絕妙的方法去解決它。

比如飛行員也是,他不斷地練習,一邊講解也會一邊用手真正地做操作的動作,讓自己的工作記憶和身體融為一體之後,才能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從容應對。

我們從生成這一步能看到,要生成自己處理問題的心智模型,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刻意練習,不是重複練習,是每次都有一個更進一步的明确的目标。

我們的學習從檢索開始,從細化去實踐,隻有經過了不斷地檢索,加上足夠的細化實踐,讓我們腦中的知識漸漸地形成一張網,才能達到知識的生成。

今天的學習方法講完了,趕快拿一本書來試試這種學習方法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