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习的底层方法

作者:吉米读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大脑是可以随着我们的学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可以不断增长的,只要这个人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

说到学习方法,最近我看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但是感觉这一本书中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这个方法都适用,可以说,这就是学习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就是《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书中讲的方法主要分三步:检索,细化和生成。

学习的底层方法

检索

大家都用过百度查东西吧?检索就跟这个类似,说的是从我们的大脑中查找东西。

那怎么从大脑中查呢?

就是说无论我们在学什么东西时,都应该及时地停下来向自己的大脑提问。问问自己刚才学到了什么?核心观点是什么,刚才学的东西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不是要把所学的东西背下来,而是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

比如背书,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读,大家都觉得这种方法有效。因为这样重复读会给我们一个错觉,我们觉得自己读得很熟悉了,一定能背下来了。但是当你合上书去背的时候,却发现卡住了。

检索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

那就是不重复读,读一遍之后就开始逐句背诵,可以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句话,还可以把这句话的画面想出来。然后就开始合上书,从脑子里去拿这句话,看看我们拿出来的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修正过来,这样进行几遍就背下来了。对于一整段,还可以去理解每句话的关键词,理解段落句子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这种检索的方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我们都知道在百度检索一个东西,是直接输入一个关键字或一句话,然后就能搜索到很多相关的东西出来。

其实,我们从大脑中检索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把刚刚学过的或者是听过的东西,用一个关键字或者一个关键问题对它进行检索,看看大脑中是不是已经把它存下来了。只有检索过后,它才能往大脑里存。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我们只是读书,不去用大脑理解的话,大脑里就不会起任何的变化,而如果我们试着从大脑里去提取信息的话,大脑里就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就说明我们在大脑里写入了东西,而为了巩固记忆呢,我们还需要间隔检索,也就是说在我们快忘记之前再去进行检索,这样就可以强化记忆,让那痕迹加深。

学校里的作业,单元测试之类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新学的内容。

而我们在工作中的学习,不能只是一味地听人家讲PPT,而是要对听到的内容跟自己已知的东西进行联系,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我们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要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去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而不是把熟悉当掌握。

以后,当你去看一本书的时候,你要记得不时地停下来问一下自己,刚才这部分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我从这部分中学到了什么?或者你也可以用写促学的方法把这些写下来,写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整理的过程。等到最后看完了,学完了,再做一个总结性的提问,把之前那些一点一点的内容再整理成一个有脉落,有结构的内容。

检索就是考自己对刚学的东西的掌握程度,清楚的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没掌握什么,从而更好地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

讲完了检索,那细化又是什么呢?

学习的底层方法

细化

细化说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当我们理解了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把它跟自己头脑中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把这个概念用一个熟悉的故事或者是熟悉的案例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还能让新旧知识产生联结,这会让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元产生真正的联结,形成我们新的知识网络。

比如,你刚学了成长型思维,你就可能在大脑中检索什么样的行为举止就属于成长型思维呢?什么样的环境是成长型思维的环境呢?什么样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呢?

当你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之后,你的脑中就会浮现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和事,以及一些场景。而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和事以及场景讲出来,那样不仅加深了对成长型思维的理解和记忆,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细化就是检查我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可以考察我们是不是真的会把这个知识用起来。

很多时候,人们会在反思的时候同时使用检索和细化。

比如,书中讲的例子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每天晚上会反思白天做过的所有手术。他去思考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得不好的他会在脑子里思考要怎样改进,直接在脑子里先演练一遍,是清楚的演练一遍,1,2,3,4的步骤是怎样的,到了第二天,如果有条件的话,他会在实验室里再做一遍,以验证他的想法。

而他反思过程中的演练部分就是属于把知识进行细化,真正的把知识跟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

讲完了细化,那生成又是什么鬼呢?

学习的底层方法

生成

生成在我的理解上来说,那就是使用这些新学的东西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跟你学习时所看到的问题一样,而是这些问题的变体,这就要求我们学了东西之后能活学活用,而不是只会在相同的问题上照搬答案。

比如还拿成长型思维来举例子,当《终身成长》的作者德韦克和她的男朋友在约会的时候,她的男朋友说了这么一句:“我想要多一点的空间!”

德韦克一听这话,当时就懵了,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固定型思维占上风的人(也就是说她从小到大更多的时候都是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所以,当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想:完了,这是要分手啊!

可是这时候幸好她已经知道了成长型思维,于是她的思维模式切换过来了。她想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先问清楚原因:“你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看,我都到凳子边上了,你往那边挪一点。”

原来是这样呀,真是虚惊一场!

书中讲到的外科医生每天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手术过程,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到底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这样就会生成自己的一套处理问题的心智模型,在他下次遇到新的突发情况时也能想到绝妙的方法去解决它。

比如飞行员也是,他不断地练习,一边讲解也会一边用手真正地做操作的动作,让自己的工作记忆和身体融为一体之后,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从容应对。

我们从生成这一步能看到,要生成自己处理问题的心智模型,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不是重复练习,是每次都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明确的目标。

我们的学习从检索开始,从细化去实践,只有经过了不断地检索,加上足够的细化实践,让我们脑中的知识渐渐地形成一张网,才能达到知识的生成。

今天的学习方法讲完了,赶快拿一本书来试试这种学习方法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