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讀|書不盡的民族記憶,道不完的百年鄉愁——簡評《望鄉台》

作者:封面推薦

文/譚笑

“臨高台,望故鄉。地千裡,天一方。”久戍不歸或流落他方的古人常在望鄉台上訴說對故土的眷戀。就連神話傳說裡的亡靈,也要登上望鄉台回望,與前世今生做最後的告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望鄉台始終是一個帶有濃烈鄉愁氣息的意象。作家趙偉用一部《望鄉台》向讀者呈現了他的世紀回望和百年鄉愁……

這部長篇小說描寫的是二十世紀一百年間發生在大山深處一座四合院裡的故事,圍繞趙家、任家、陳家等幾個家族幾代人的悲歡離合,講述了農耕文明向現代城市文明轉變的曆史過程以及人們的思想、生存狀态。國儀、玉珍夫婦一生堅守對周掌櫃的承諾,保護周掌櫃托付的皮箱,無怨無悔。後代德輝與樹蘭繼承了傳統家風和父輩身上的優秀品質,雖曆經磨難卻不改心中的處世信仰和做人準則。子歸、思凡——一群新時代的年輕人打破傳統、背井離鄉,但經曆了事态變遷、命運沉浮,最終也參悟到生存的不易。還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段八、青姑、趙默問……每個人都是曆史大轉折的親曆者、見證者,也是曆史的推動者,在二十世紀百年風雲變幻中,他們的命運與生活沉澱、凝結成了中國鄉村百年巨變的縮影。

品讀|書不盡的民族記憶,道不完的百年鄉愁——簡評《望鄉台》

《望鄉台》向讀者展現了大時代背景下一群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态和命運起伏。時代的變化牽動着每個個體的命運,幾代人的宿命以及經曆的困苦和悲劇更多的是來源于面對時代所産生的無力感。《望鄉台》的故事構架和格局無疑是宏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當代文學中這樣宏大背景的作品有很多,許多作者熱衷于塑造偉人、英雄,平凡人物、普通角色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淪為配角、乃至龍套角色,因而不光是那些作品中時代變遷、感時傷懷所渲染的悲壯濃烈略顯空洞疏遠,更重要的是那些作品似乎無法回答究竟誰才是曆史的創造者,無法将邏輯與曆史相統一落在紙上。而《望鄉台》則恰恰從普世的價值觀出發,真實可信地還原了那個動蕩、變遷的時代下幾個家族、幾代底層人民命運的跌宕起伏,這也正是作者趙偉的創作初衷:“我也是想為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樹碑立傳,想寫這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的命運。”同樣,每一個看似單薄、渺小的個體也都是一個時代、一段曆史的縮影。作者在開章詞中寫道:“《望鄉台》文稿原為趙氏一族家史,執筆者學粗識淺,不懂家史寫法,把家史當家事,不憶祖先功業,卻将祖父之輩如何生存度日寫得細緻入微,自稱鄙視勾鬥争奪,拒絕脂粉風花,遠離王侯将相,不談達官貴人,莫一字花哨,無半句玄虛!”柴米油鹽、婚喪嫁娶,這些看似平淡、瑣屑的日常家事累積成了趙氏一族的家史,家長裡短中滲透着百年激蕩與時代變遷。一部部家史缜密地編織在一起,便構成了波瀾壯闊的國事和國史。作者遵循這一理念,使國事與家事緊密串聯,将發生在趙家的故事嵌入二十世紀新舊交替、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之中,以嚴肅卻又質樸的口吻向世人傳遞了上個世紀的時代、社會風貌和以大巴山為縮影的中國鄉村的百年滄桑巨變。

老官廟四合院中的人們偏居于大山深處,與外界交流時要面臨難以逾越的空間阻隔,長期以來的與世隔絕造成了這裡人們精神和思想上的封閉。對于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來說,“鄉下 ”、“土地 ”、“莊稼 ”早已成為他們精神上的依傍,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二十世紀是曆史上重要的轉折和變革時代,帝制終結,國共内戰、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土地改革、大躍進、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鄉村城鎮化……衆多曆史性變革如同一個個潮頭一樣紛沓而至,現代文明以俯沖的姿态闖入古老的鄉村,徹底打破了屬于邊地傳統鄉村的甯靜與悠然,一系列劇變使得原本世代以耕種為生的莊稼人被迫卷入時代的浪潮。當汽車、飛機開進了深山,當見證了千百年農耕文明的鐮刀鋤頭被收集進農具博物館,當新思想狠狠地沖擊着世世代代信奉的理念,面臨着環境與精神雙重困境的普通百姓該何去何從?

農業文明如何向現代城市文明轉型?動蕩、變革之下的社會個體會有怎樣的精神與人性去向?對于這些現代文明程序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一個有着大巴山生活經曆、心心念念鐘情于故鄉的作家很難熟視無睹。“不同的文化地理,對作家的生命感覺和寫作形态起了不同的模塑作用,作家的地域情感對其文學寫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汪娟:《文化地理學與中國文學研究概觀》,《吉首大學校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104頁)這也使得趙偉宿命似地成為遠去的農業文明的追憶者。他用一部《望鄉台》對傳統農耕文明進行了深刻的現代性反思和追問,并借用書中主人公的身份表達了自己的領悟。

《望鄉台》中,國儀、玉珍一代,代表着傳統社會的勞動人民,他們面對環境的變遷和命運的不公,從不怨天尤人,内心的做人準則也未曾有過絲毫動搖。他們安分守己,不争、無求,坦然、恬淡地面對變幻無常的生活,以自身獨特的方式消解重重巨變帶來的苦難。這種為人處事的品德延續到德輝、樹蘭這一代,但再往後,由于社會變動出現斷層,到子歸、思凡一代人,深受改革開放和外來文化觀念的影響,他們對于一些傳統理念和舊的思想産生了反叛和抗拒心理。伴随着精神上的迷失、困頓,他們逃離了這片世世代代得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以一種無畏和不自知的心态去探索他們的新世界。但兜兜轉轉一大圈,增長了閱曆也沉澱了心性,再來看這個世界,他們卻發現從前自認為是束縛的家規家訓和長輩言傳身教的道理才是做人之本、生存之根,無論社會形态如何轉變都不可抛棄,理應血脈傳承。

所謂傳承,是望鄉台老官廟下祖祖輩輩人信仰的傳統,是熏陶、規範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家規家訓,是從父輩身上一脈相承的精神品格,亦是萦繞在耳邊,流淌在血液裡的古老民謠……

“螞蟻螞蟻你好忙,爬呀爬呀去何方?我要爬上望鄉台,去看家裡爹和娘!”(《望鄉台•玉皇問》)。“哭的哭來笑的笑,大夥去趕老官廟。老官廟的戲樓上好熱鬧,哭的哭來笑的笑”(《望鄉台•哭笑》)……作者在每一章都以一首短小精悍的民謠開啟全篇,一百章,一百首民謠,勾勒出了一個質樸、鮮活而又極具地方特色的老官廟、四合院。民謠,雖然隻有短短幾句,卻足以将一個地域的曆史淵源、風土人情、文化信仰、倫理道德展現得淋漓盡緻。百餘首民謠,生動、立體地再現了紮根在那片土地的最底層勞動人民及其千百年來的生存狀态和生活全貌。作者将這些民謠巧妙地融入創作,這本身也是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故事中,牙牙學語的孩子甚至都可以哼唱幾句民謠,民謠在這一次一次不經意的歌唱聲中,得以世代流傳,生生不息。趙偉也在以一種屬于自己的方式将這些古老的歌謠繼續傳唱。他曾說:“民謠是古文化,是這個地方的曆史,是我們思想的‘故鄉’,而我的小說是現代故事,想用這種結構形成‘古今對應’的效果,也是一種‘望鄉’,文化望鄉。”在《望鄉台》中,無論是情節的設定,還是民謠、鄉諺、俚語的運用,無不流露着作家對于母國文化的關切和堅守。作者有意識地賦予《望鄉台》一個文學命題——審視我們的母國文化,守住民族的根。縱觀整部作品,我們不難看出作家對于文化傳承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使得《望鄉台》成為一部有着深刻社會意義的文學作品。

張志忠先生曾用一番妙語評價該書:“《望鄉台》是一劑心靈的清醒劑,它撫慰讀者的心靈,也喚起讀者對精神家園、鄉土傳統的向往和尋找,使人們從現實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得到内心世界的拓寬和鎮靜。”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将目光的焦點放在身前的道路上,習慣放眼未來,卻忽視了身後曾經走過的道路,而作者趙偉恰恰彌補了這一缺憾,選擇以一種“回望”的方式探尋他所生活過的土地。“望鄉”不僅僅是對于那片故土的回望,也是對即将逝去的鄉土傳統和精神家園的回望,還是對二十世紀百年曆史的一個回望。肖春飛先生稱贊《望鄉台》抒寫了百年鄉愁。這鄉愁是厚重的,它早已超越了個人化的情感,在這份鄉愁背後承載着波瀾壯闊的社會内容,具有強烈的曆史感和滄桑感。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安土重遷的思想。作家蔣韻在《我們正在失去什麼》一文中提到:從文學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學對世界最獨特的貢獻不是關于苦難、愛情的表達,而是将鄉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高度意象化、象征化,成為整個民族靈魂的印記。《望鄉台》——濃濃鄉愁的載體,寄托了作者對于故土的眷戀,也将屬于我們民族的記憶重新喚醒。

【作者簡介】

譚笑,黑龍江省伊春市人。現為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2020級大學生,曾在《天津詩人》等發表評論文章。